“一駁了之當然省事,但如果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在法律許可範圍內為他們解決更多的實際困難,這才是真正的既解法結又解心結。”周春梅的話深深地刻在了法官助理劉寄清的回憶裡。
一起糾纏12年的糾紛,在周春梅的調解下達到了雙方服判息訴的效果。“我和當事人都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參加調解的,根本沒抱什麼希望,沒想到竟然調解好了。我想應該是雙方都被周法官春風化雨般的熱情感動了,也被她鞭辟入裡的說理折服了。”一方當事人的代理律師袁偉平如是評價。
“這樣判不妥”“案件辦得太粗糙了”“再搞細一點”是周春梅的口頭禪。對每一件案子,她慎之又慎、細之又細,因為“案卷雖然沒有溫度,但最後形成的裁判結果足以影響到每一個當事人的冷暖人生”。
在一起長達十餘年的電廠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中,僅卷宗就多達199卷,證據200餘份。數千頁的文山字海中,周春梅仔細審查每份證據、核對每筆款項,為了弄清事實,甚至還要查閱二十幾年前的檔案材料。為了核實賬目,周春梅帶隊頂著夏季高溫,趕赴工地實地勘察,13700餘筆賬目查得清清楚楚。
當沉甸甸的122頁判決書送到當事人手裡時,他們發自內心地感慨:“周庭長辦這個案子,我們心服口服。”
勤與精——以專業夯實司法公正的基礎
“法律是一門藝術,它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在未達到這一水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從事案件的審判。”關於司法的專業性,17世紀英國普通上訴法院首席大法官愛德華·柯克曾這麼評價。
從湘潭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周春梅在湖南高院工作了17年,從紀檢監察到案件審判,從民商領域到審判監督,經歷多次職務和角色的轉換,從未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為了節省排隊時間多看一會案卷,周春梅總是選擇錯峰就餐,或者拜托同事打飯回來。一個粉色的簡樸飯盒,陪伴了她無數個爭分奪秒的中午。
在審理一起蘆葦場經營權合同糾紛案時,為了確定蘆葦蟲害損失責任分配,周春梅研讀了十餘部蘆葦科專著,準確歸納出需要向專家證人發問的問題,其專業程度令當地蘆葦總場場長為之驚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