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300多次的試驗該不該繼續做下去?
博士工程師呂永勝承擔“變色龍”材料的一個項目試驗,他反複進行了多次試驗,均告失敗。曆經3年,在第357次試驗時獲得成功。
對于這個“傻子”,當時議論的人很多:“失敗了300多次還搞,這不是浪費國家的錢財嗎?”
討論中,政治部主任于增泉講了個“反例”:某研究室新來的一位博士,一次科研攻關失敗後,單位領導逢會就批,結果,這位本來很有潜力的高學曆人才被弄得幾年抬不起頭來,更談不上專心搞科研了。
對照十七大報告,大家自然扯起了“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這個話題。爲什麽有的科研幹部缺乏敢冒風險、敢爲人先的膽識呢?爲什麽有的科研幹部有創新點子却不敢提出來呢?究其原因,是缺乏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
院黨委達成共識:科研本身是有風險的,要區分兩種不同的失敗,一種失敗是不努力、不作爲引起的,而另一種失敗,則是科研攻關中很難避免的一個途徑。對前者,要堅决批評;對于後者,則要給予理解和支持。
爲何只想“摘果”而不想“種樹”?
去年5月,“變色龍”系列裝備的研制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然而,研究室黨支部却做出一個决定:把擔任某項目組長的工程師周潔送出去參加爲期半年的專業培訓。
此舉一出,大家都不理解。周潔是這個項目組的“主力隊員”,把她抽出去豈不是影響項目的進程?結果,周潔學成歸來,項目也如期完成。
結合此事,院黨委認真領會十七大報告中關于“加緊培養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重要論述,反思人才工作中重使用輕培養、缺乏戰略眼光的問題。
近日,他們出台一系列舉措:爲科研幹部送學深造提供更爲優惠的條件;每周舉辦一次學術報告會或學術交流會;與國防科大、二炮工程學院建立人才聯合培養協議;讓年輕科研幹部參與重大任務和重大課題;要求每位專家幫帶1至2名年輕科技幹部。獲了大獎爲啥還遭非議?
“變色龍”系列科研項目捧回多項大獎。然而,有個別同志議論:“他們的獲獎成果中,不少是與軍地科研單位協作完成的,幷不是他們的獨創。”
討論中,院黨委認爲:“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提高武器裝備研制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質量效益’,我們何不用‘質量效益’這把‘尺子’來量長短、辨得失呢?”大家一起算了筆賬:與地方科研單位協作研發“變色龍一號”材料,我方只需5人完成頂層設計和核心技術攻關,其他40多人全部由地方科研人員承擔,不僅節省了人力,研制周期也縮短了5年,95%試驗室和試驗設備免費借用地方科研協作單位的,僅此一項就省去近百萬元。在協作攻關中,不乏業內的頂尖專家,使大家有了與高手“過招”的機會……
用質量效益這把尺子一“卡”,大家形成這樣的共識:那種靠單打獨鬥關起門來搞科研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大協作”的觀念。同時,要堅持“以我爲主”,確保具備解决關鍵技術難題和主導科學研究發展的能力。
最近,該院黨委大膽“借梯登樓”,先後有13項關系到二炮戰鬥力生成的重大科研工程項目,依靠軍地協作上馬啓動。(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