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9日電/回顧2009年中國經濟的保八之路,除了高額投資拉動,在經濟三駕馬車當中,消費領域在這一年裡的表現也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經濟半小時》報道,多年以來,居民消費一直是中國經濟中的一塊短板,消費占GDP的比重只有三成多,遠低於歐美國家70%的水平。然而,在2009年這種狀況出現了轉變,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長7.7%,其中,居民消費的貢獻率就達到了4個百分點,超過外貿出口成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二大動力。為什麼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機的這一年,老百姓卻舍得拿出更多的錢來消費?
全球陷入金融危機,老百姓卻舍得拿出更多錢消費?
2009年12月20日,臨近新年,山東省靈山鎮上河北村的村民於翠嶺一大早就來到本村附近的一家家電專賣店。她打算買一台平板電視。而這已經是她二十天來買的第二台電視機。
山東省靈山鎮上河北村村民:“上一次買是我自己用,這一次是想著陪送我女兒。”
這兩台電視機一共花了於翠嶺五千元。她給自己買的是一台29寸的彩電,給女兒買的是一台32寸的,而她家裡原本還有一台21寸的彩電,是4年前買的。讓於翠嶺舍得一下子花這麼多錢是因為家電下鄉的優惠政策。按照國家規定,每一個下鄉家電產品都可以享受13%的補貼。於翠嶺告訴記者,在她的村裡,不少家庭都因為這個政策而添置了新家電。
於翠嶺:“我們鄰居買了一塊,西屋裡也買了一塊,這家也買的,那邊的西屋裡也還是買的。”
其實,讓於翠嶺這樣的普通中國農民舍得花錢消費一直是中國政府的一個難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歐美各國政府都希望本國消費者能夠消費更多的本國產品來刺激經濟,而過分依賴國際市場的中國則遭到了許多抨擊。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多個場合強調,中國應該注意平衡自己的經濟,刺激國內消費,而不是把眼睛盯著美國。英國《金融時報》則發表文章稱疑,中國政府一直試圖糾正經濟過度依賴於資本投資和外部需求的失衡狀態,但迄今為止,這種努力沒有什麼效果。
比口水戰更激烈的是歐美主要國家對中國展開的貿易戰,從盤條、無縫鋼管、葡萄糖酸鈉到輪胎,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3日,2009年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產品發起101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額高達116.8億美元。
外貿形勢的嚴峻,讓中國經濟失衡的結構性問題再次凸顯。啟動內需,已經成了中國經濟迫在眉睫的選擇。事實上近二十年來,中國的社會消費總額占 GDP的比重一直在不斷走低。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家庭消費占GDP的比重在50%以上,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這個數字下滑到了47%,2008 年是35%左右。而美國的家庭消費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則高達70%。在世界所有大經濟體中,中國的這一比例是最低的。社會保障不足、收入差距擴大、稅率較高等原因造成了中國消費率持續降低,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性問題,需要一攬子的解決方案,並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得以解決,但是金融危機讓啟動內需的工作刻不容緩。2009年,中國政府下大決心、動用巨額財政資金,先後推出八項促消費政策,鼎力啟動中國國內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