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國產WS-2D遠程火箭炮系統。 |
3.著力求解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難題
主戰場上打硬仗
“未來戰爭需要什麼,科研創新就應當拿出什麼。”這是衛星大地測量學科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進站專家魏子卿的一句名言。
以提高信息化作戰能力為主攻方向,以推動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為己任,在“主戰場”上建功立業,是總參創新工作站一以貫之的鮮明指導思想。
作為“建立新一代大地坐標系”等重大課題的首席專家,魏子卿瞄准未來戰爭需要,選定了具有戰略意義的攻關思路,並拿出了幾何橢球與物理橢球相統一、國際高精度 GPS點和國內GPS點相聯合的計算方法,為軍事目標定位開創了“地心坐標系統”理論。
“戰學研”緊密結合,與戰場緊密掛鈎,如今已經滲透到創新工作站的所有科研活動中。10年來,在進站的1100多個聯合攻關項目中,80%來源於作戰訓練一線和“殺手鐧”裝備發展需求。
沈陽創新站與戰區內部隊建立協作關係,積極解決作戰訓練遇到的重難點問題;
南京創新站著眼應急作戰準備需求,先後提出並完成了“某防護研究工程”、“某師團指揮系統”等重要成果;
合肥創新站,充分借助地方名牌大學和研究機構力量,共同創建“脈衝功率激光技術”等多個國家和軍隊重點實驗室;
鄭州創新站,整合進站單位在防空作戰、信息對抗、無人機工程等領域的專業技術優勢,協作研製了新型電子裝備,為我軍開展複雜電磁環境下作戰訓練提供了重要新型裝備;
西安創新站成功完成全軍重大武器型號項目“航空重力測量系統”研製,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由於創新工作站的主攻方向選得准,科研項目與軍事鬥爭準備需要結合得緊,科研成果轉化為戰鬥力的進程大大縮短,科學創新在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中的效益不斷提高。
鏈接:全軍首個科技創新工作站
2000年6月,為貫徹科技強軍戰略、加速推進軍事科技創新,總參率先探索建立了全軍首個科技創新工作站。10年來,總參科技創新工作站充分發揮資源共享、學科融合、智力流動等特有優勢,積極推動跨學科、跨體系、跨區域科研協作,千餘項重大科研成果成為部隊戰鬥力提升的“助推器”,數百名高精尖科研人才在聯合攻關中脫穎而出進入全軍“第一人才鏈”。
總參科技創新工作站的創建發展受到了總政有關職能部門的密切關注。2007年全軍有關文件對這一做法給予充分肯定,明確要求在全軍建立科技創新工作站制度。
在全面總結創新站10年來經驗做法的基礎上,2011年2月,陳炳德總參謀長主持召開總參辦公會議,審議批准成立總參科技創新工作站指導委員會,進一步加強對創新站的統籌指導。3月18日,總參在京召開科技創新工作站建設座談會,分析形勢,總結經驗,研究籌劃在新的起點上推進創新站建設發展的思路措施,為繼續推進強強聯合、智力聚合、動態組合的科研協作攻關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