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7日電/新華網引述英國《金融時報》8月7日文章,題為《美國處於信貸危機“餘震期”》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美國目前的現實情況是:在財政、能源以及醫療政策領域存在巨大不確定性。沒有人知道自己明年的實際稅率將是多少,因而也無法提前進行財務規劃。如果將不確定性上升的影響放在經濟模型框架下考察,你會得出企業流動資產比率以及居民儲蓄率都將上升的結論。這將抑制支出增長,而支出規模直接關係到GDP。
除此之外,歐洲經濟衰退範圍擴大還對美國出口構成衝擊,目前這種影響剛剛開始體現在數據上,例如美國採購經理指數(PMI)中的新訂單分類指數近期顯著下跌。在當前所處的經濟階段,如果美國經濟的基礎趨勢增長率仍在以往4%至6%的區間範圍內,我們完全有能力吸收這些負面衝擊。但目前經濟活動的潛在趨勢水平已降至1%至2%區間,因此經濟政策的試錯空間極小:緩衝空間非常狹小。
近四年來,美國政府財政赤字規模一直高於1萬億美元,政策利率在接近於零的水平徘徊,美聯儲(Fed)資產負債表規模激增,為何這些因素沒能推動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如果當前經濟處於一個正常的周期階段,在政府如此大規模的流動性注入推動下,整體經濟自2009年“大蕭條”結束以來應能實現高達8%的年均增長。
但事實上這段時期內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僅為2%——堪稱有史以來最疲軟的經濟復甦——家庭環節背負沉重債務負擔,結構性失業問題難以解決,州和地方政府則忙著縮減開支,這些問題阻礙著經濟復甦。
當然,美國經濟衰退確有可能已於2009年6月結束,但問題是隨後並未出現復甦。勞動力市場長期供過於求已導致實際收入中位數在過去三年中下降了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