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3日電/日本新華僑報網22日發表文章稱,日本要實現“稀土強國”這一願景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首先,日本在南鳥島專屬經濟區發現的稀土礦藏分佈區位於日本最東端。開採成本高昂;其次,研究發現稀土資源是一回事兒,而真正實施商業開採則是另一回事兒,這其中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會涉及政治、法律等一系列相關難題。
文章摘編如下:
日本資源匱乏,稀土這種資源則素有“工業維生素”甚至“工業黃金”的美稱。那麼,當日本遇上稀土,情況如何呢?
不久前,日本在其最東端的南鳥島專屬經濟區發現了含有稀土的海泥。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報告稱,這一礦床的稀土儲藏量能讓日本消費數百年,而且位於海底下數米的潛水處,採掘很容易。同時,本田公司成功從混合動力汽車的鎳金屬氫化物電池中抽取出稀土,用其重新製造鎳金屬氫化物電池。此外,山口大學、愛媛大學和東京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發佈消息,在三重縣發現了含有稀土的新品種礦物。
稀土號稱“工業黃金”,緣于其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在與其他材料組成性能各異、品種繁多的新型材料同時,還能夠大幅度提高其他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因此在石油、化工、冶金、電子等領域有廣泛用途。由此帶來的科技進步一旦應用于軍事領域,還必將提高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和地位。
對於日本而言,僅電子工業、汽車製造業、精密製造業這些支柱產業,就離不開對稀土廣泛巨大的需求。因此,日本千方百計擴大稀土儲備並投入資金從事稀土替代品研究。近期對稀土資源的發現和相關研究取得的進展,似乎標誌著日本在稀土資源自給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但是,這些是否意味著日本實現“稀土強國”指日可待呢?綜合各種因素,應該說,達到這一願景“路漫漫其修遠兮”。
首先,日本在南鳥島專屬經濟區發現的稀土礦藏分佈區位於日本最東端。儘管產經省報告稱採掘很容易,但既然是海底開採,單耗電量就十分巨大,進而導致成本高昂,遑論是否已經具備作為開採保障的成熟技術。而且,海泥往往是各種海底生物的生存和活動場所,假若過度開採,會不會造成海底生物數量急劇減少甚至滅絕,破壞海洋環境,帶來一系列持續加重且難以逆轉的嚴重後果。對於因福島核事故破壞周邊海洋環境而遭到國際譴責的日本來說,更需要三思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