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遺體,安葬劉剛時,他的愛人張淑芳在骨灰盒裡放了一架小飛機模型,她說:“劉剛生為飛行,死為飛行,就讓飛機與他做伴吧!”
試飛之艱難之危險,常人難以想象——
每型戰機列裝前,都要完成1500至4000架次的飛行試驗。而一架新型戰機從首飛到定型,飛行中平均17分鐘就會出現一個技術故障。
每一次試飛,都是“懸崖邊緣的舞蹈”。在某試飛團團史館,一張自信、年輕的臉龐打動了記者——他,是犧牲的試飛員餘錦旺。
電視屏幕上播放的,是他2011年7月接受媒體採訪的畫面——
“空中發生特情,你會不會選擇跳傘?”“不會。飛機摔了,損失的是國家巨額財產,是千萬科研人員夜以繼日的心血。作為試飛員,只要有一線機會,我都要想辦法把飛機飛回去。”
3個月後,餘錦旺兌現了自己的承諾:面對危險他沒有選擇跳傘,與心愛的戰機一起融入藍天。
犧牲時,他只有38歲……
血灑長空,矢志不渝。中國航空事業的大發展、大跨越,正是一代代試飛員用生命換來的。
面對戰友的犧牲,中國試飛員擦幹眼淚,繼續飛行。
劉剛的犧牲,說明新型飛機存在解體隱患,誰還敢接著試飛?組織找到了黃炳新。那時,已榮獲“試飛英雄”榮譽稱號的他,堪稱功成名就,似乎完全沒有必要再去冒這個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