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16日,湯連剛、張海等8名試飛員,在藍天白雲間勝利完成了“驚天一吻”——我國首次成功實施三機空中對接加油。
這一刻,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掌握空中加油技術的國家。
這一刻,很少有人能想到:中國航空試飛起步時曾有一幕“用臉盆加油”的艱難場景——
1960年1月26日,殲-6飛機試飛,沒有加油車,機務人員和科研人員只能用臉盆、鐵桶等簡陋工具,排成兩列長蛇陣為飛機加油,從上午8點鐘一直加到下午2點多,才加了大半箱航油。
從“臉盆加油”到“空中加油”,實現這一世界為之驚嘆的巨變,靠什麼?中國試飛院原副院長周自全一語中的:“航空科學的每一次突破,都以試飛員技術突破為基礎,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一名優秀試飛員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天上,也體現在地面——
在殲-10戰機研製過程中,李中華先後提出10多項改進意見和建議,都被一一采納。連飛機的駕駛杆模型,都是他和戰友們用橡皮泥一點點捏出來,再移植到生產工藝中。
試飛員李春華在運-8飛機重裝空投試飛中,和科研人員一起創新貨台定力開鎖裝置,使空投重量成倍增加。
徐勇凌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安全、高效、舒適——人機界面設計的基本原則》,引起了航空理論界的高度關注……
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王海峰說:“對於試飛員的任何建議,我們都視若珍寶。”
2009年7月28日,在試飛員李國恩的建議下,空軍“飛行品質及人機功效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殲-15艦載機從設計製造到實現首飛,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
時代在變,技術在變,試飛員也要隨之改變。在張景亭看來,“一個優秀的試飛員,不僅是科學的冒險家,還是航空理論的探索者、飛機設計的參與者和飛行的先行者。”
張景亭,昔日功勛試飛員,今朝中國試飛院副院長。他的感悟,正是中國試飛員向專家型轉型的生動寫照。
對於試飛員來說,讓他們引以為豪的,除了那一枚枚閃光的軍功章,還有那一個個燙金的科研獲獎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