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的A一10齊名的蘇一25,在兩伊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曾被大量使用。
侵阿蘇軍在阿富汗部署過兩個團的蘇一25。面對複雜的山區地形和詭异多變的阿富汗游擊隊,蘇軍地面部隊一籌莫展,而蘇一25却如魚得水,獲得了一個可以充分展示其“才華”的舞台。阿富汗戰爭中,蘇一25是出勤率最高的機種之一。它們的低空機動性能和維護性均不錯,因而其攻擊精度高、再次出動准備時間短。
在載彈4000千克的情况下,蘇一25能對目標實施6~8次突擊。完成一次攻擊行動返回基地後,只需20多分鐘,就可以加滿油,挂好彈,做好再次出動的准備。據說,在執行高强度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時,該機曾創造過單機一天出動10次以上的紀錄。其效率之高,是相當驚人的。
蘇一25在作戰使用時,往往與大型武裝直升機米一24協同,配合地面部隊行動。它們的表現,受到了軍方的好評。不過,當阿富汗游擊隊獲得了美國提供的“毒刺”式地對空導彈,幷采取了新的戰術後,蘇一25和米一24也遭到了不小的損失。共有23架蘇一25攻擊機以及數十架米一24武裝直升機被阿富汗游擊隊所擊落(據米里設計局的資料透露,其中有8架米一24是被中國的“紅纓”肩射式導彈打下來的)。不過,“毒刺”等便携式導彈,雖然制導精度高,操作也很方便,但最大的缺點是威力不足,加之蘇一25在一些關鍵部位布設有防彈裝甲,因此被命中後,往往傷不致死,仍能安全返回基地,否則的話,其損失還要大。
當然,在一個小型戰場上,面對的又是裝備簡陋的游擊隊,競被對手擊落了20多架先進的攻擊機,也是够尷尬的。痛定思痛,前蘇聯軍隊自然要分析戰術運用上的原因,而蘇霍伊設計局也對損傷的飛機進行了研究,以尋找對策。除了需要進一步完善電子幹擾和紅外幹擾系統外,他們發現必須加强兩個發動機艙之間的隔板,否則,一台發動機受傷後,很容易波及另一台(就這一點而言,美國A一10攻擊機采取的將兩台發動機分置的布局設計是非常聰明的)。新型的蘇一25對尾噴管作了紅外屏蔽處理,幷用合金鋼板加强和改進了發動機艙的結構。據設計部門的人士稱,改進後的蘇一25在後來的作戰行動中,再也沒有被擊落過。
實戰結果表明,蘇一25是一種價格低廉、性能良好、用途廣泛的攻擊機。其改進型不但增强了夜間對地攻擊能力,甚至還具備了一定的空戰能力。因此,頗受一些中小國家的歡迎。前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空軍在國力日衰,不得不精簡壓縮的情况下,仍將它與米格一29、蘇一27等先進戰機一起,作爲主力機型給予保留,就足以證明俄軍對該型攻擊機的信賴。 總之,由于作戰的對象、條件等諸多因素的不同,“雷電”和“蛙足”的戰場表現和生存能力都很突出,難分高下。(文/傅前哨 來源:《航空知識》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