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4日電/近日,中美兩國高層先後換屆,美國新任國務卿克里在參院聽證會上強調支持美中深化關係,同時指出美國在亞太地區增加軍力部署必須“慎之又慎”,“任何作用力都有反作用力”。有評論認為,克里的講話在釋放溫和信號,似是對奧巴馬上台以後“重返亞太”戰略的某種微調。
香港商報報道,專家認為,美國重返亞太的目的並非為遏制中國崛起;在中美之間已形成利益共生的格局之下,中美和平共處的前景難有大的改變。在全球化的今天,非敵即友的冷戰思維已經過時,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都可能在某一層面與中國展開合作,又在另一些層面相互制衡。
1 重返亞太是美既定議程
自奧巴馬上台以來,美國的外交戰略就開始高調重返亞太。去年1月,奧巴馬政府在醞釀7年後公布的美國新軍事戰略報告中指出,美國將大幅削減全球範圍內的軍事存在,但卻唯獨要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很多國際媒體認為,中國或許不是美國重返亞太的惟一原因,但卻是最重要的原因。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客席副教授沈旭暉向本報說,美國重返亞太是其既定的議程,無論哪一個總統上台都會繼續下去。近一個世紀以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存在一直具有連續性,政策也會不時予以調整,以適應包括經濟和貿易發展以及地區安全環境變化在內的新形勢,只不過並不總是如這次般大張旗鼓和高調宣揚。
美對華戰略:融合但包圍
美國重返亞太真的如很多國人擔心的那樣會遏制中國的崛起嗎?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遏制”是為另一個時代設計的,不是美國現在試圖做或應該做的。現在的中國不是冷戰時的蘇聯。中國沒有追求全球霸權,而中美之間不僅有規模龐大的貿易,兩國間往來的學生和遊客數量也很可觀。
奈稱,1994年克林頓政府時期他在五角大樓負責東亞戰略,當時出於兩個理由否決了遏制理念。如果美國把中國當做敵人,那就肯定會樹立一個未來的敵人。如果把中國當做朋友,那就沒有扼殺迎來更和平的未來的可能性。
他說,美國制定了一個“融合但要包圍”的戰略。美國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接納了中國的商品和遊客。但1996年的聲明重申,戰後的美日安保條約是東亞穩定和繁榮的基礎。克林頓總統還著手改善與印度的關係以平衡中國的崛起。
正如其國家安全顧問多尼倫所言,中美關係“同時包括合作和競爭”。奈認為,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強大有助於維持亞洲的均勢和塑造一個能鼓勵中國合作的環境。
警示中國勿越底線
沈旭暉也認為,美國的“重返”尚未達到威脅中國的程度。中國的失敗確實對美國沒有好處,問題是在過去10年,美國希望中國扮演的角色,和中國確實扮演的角色,出現了明顯落差。美國希望中國成為一個跟隨美國制訂的國際規則的區域大國。西半球是美國的美洲、美元是國際金融的基石、美國代表全球普世價值,這3點是任何美國人當總統都必定堅守的底線。中國在過去10年的“戰略機遇期”,卻全都挑戰了。所以美國的真正目標,其實是警告中國崛起不要超越上述底線,從而為中國劃定樊篱。
哥倫比亞大學戰爭與和平研究所所長RichardBetts認為,美國在東亞的安全政策是搖擺不定的。一方面,美國希望和中國保持合作與和平的關係,並不願意被捲入地區性衝突之中,但另一方面,美國又希望在中國的周邊地區保持其軍事上的優勢,以阻止中國在東亞稱霸和對美國的盟友及周邊國家施壓。因此,美國對華的首選策略是威懾策略,利用軍事力量向中國施壓的同時,又試圖讓中國對美國放心。這些目標很難達成一致,也造成了美國各種言論和象徵性行動的前後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