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
中國有必要擁有航母
新京報: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李國安呈交提案《關注保護我國南疆海域國土主權及在傳統漁區作業漁民安全的建議》,呼籲“保護我國海洋權益、維護藍色國土安全已經刻不容緩”。怎麼看今天的海權問題?
倪樂雄:我一向認為,中國從陸權到海權是歷史必然。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叫《二十一世紀看海權》,從歷史上海權國家的共性中發現,海權的產生需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海外貿易經濟構成國家的主要經濟結構;二是國家經濟生存依賴於海洋通道,即“海上生命線”;三是海外投資、貿易區域必須具有使本國經濟活動得以開展的秩序;四是暴力維持秩序的社會法則使軍事成為維護上述前兩項條件的手段,也就是說,人類還沒有超越依賴於暴力的時代。
新京報:中國目前的情況呢?
倪樂雄:我經常思考的問題,就是中國如何完成從傳統的陸權主義向海權主義的轉型、中國未來的海權戰略如何適應自身的發展、並應對未來可能的挑戰。
中國社會轉型,是從傳統農耕“內向型經濟形態”向“依賴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經濟形態”的演變,由此帶動了中國社會的文化、政治、軍事、外交、法律、教育、道德、風俗等全面轉型。儘管因國際和國內因素的影響,百年轉型過程中出現過曲折和斷裂,然而基本趨勢未變,尤其至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經濟結構與社會轉型呈現加速趨勢。
現在,我國對國際能源的資源型商品的依賴程度增加,大量商品出口國外,已進入“依賴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經濟”狀態。中國正由傳統內陸農耕國家演變成現代海洋國家,這是個不容置疑的事實。而一個“外向型經濟”的國家,若要保持國內的繁榮,首先必須在海外保持其力量。正在崛起的中國,海權戰略的選擇十分迫切。
新京報:現在不是強調改變過分依賴“外向型”經濟的格局,擴大內需嗎?這對你提出的海權思路有影響嗎?
倪樂雄:這場金融危機,讓我們意識到單純依賴外向型經濟很危險,要擴大內需,但完全靠自己發展,回到過去的老路子上,是不可能的。全世界經濟已經連在一起了,你總是要跟外面進行各種經濟資源的交換,如能源等等。所以這是一個度的問題,沒辦法封閉。
新京報:也有學者提出能源可以走陸上輸油管道來解決?
倪樂雄:走陸上管道,還是有個安全保護問題。沿著輸油管道上空的制空權仍然需要控制,無非是把海上航空母艦上的飛機搬到陸地上來。而且,在海上運輸的話,航空母艦可以一路保護海洋運輸線上空的制空權,但如果是陸地的話,對輸油管道空中的掩護是有限的,機場需要建到別國的土地上,這行嗎?問題很大。
所以我認為還是在海上更自由、更容易掌控,因而也更安全,所以我們不能放棄必要的海權。而且,建設強大的海上力量同中國一貫奉行和平發展原則並不矛盾,如同我們發展核武並非為了爭奪核霸權一樣。
新京報:在中國要不要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艦問題上,你持什麼觀點?
倪樂雄:中國有必要擁有自己的航母。中國如果擁有航母,至少某些國家對南海諸島的蠶食不至於如此肆無忌憚。
從中國已經轉型成現代海洋國家來看,領海和沿海資源的保護、海上生命線的保障、海外利益的維護,對潛在國際敵對勢力的威懾等等,這些實實在在的需要形成了我們對以航母為核心的遠洋海軍的呼喚。總之,航母和遠洋海軍對我們來說不是擴張的需要,而是保衛我們國家和民族生存的需要。(作者:倪樂雄 上海學者,著名海軍戰略問題專家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