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試衛星信號接收裝備。 |
中評社北京7月3日電/誰能猜得透和一個個“天外來客”相擁的懷抱,有多麼溫暖?誰能算得清南征北戰牧星攬舟的步履,有多麼匆忙?
解放軍報報道,作為我國唯一的航天器回收部隊,總裝某基地活動測控回收部著陸場站組建40年來,圓滿完成22顆返回式衛星、7艘神舟飛船測控回收任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航天器回收成功率最高的國家。為此,該場站官兵先後兩下東南邊陲,3攀雲貴高原,7入內蒙古草原、10闖西北戈壁、21次深入蜀中盆地,行程135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34圈。
2005年1月,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命令,授予該著陸場站“功勛著陸場站”榮譽稱號。近日,總裝黨委決定將該場站樹為模範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優秀群體,號召所屬部隊向他們學習。
星落神州有愛守候
今年5月23日,著陸場站40華誕。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專門給場站官兵寫來寄語:“著陸決勝日,飛天圓夢時。”正是這些牧星攬舟人,把楊利偉、翟志剛等航天英雄從太空接回祖國的懷抱。
如果把載人航天比作一場艱苦卓絕的天地接力,那麼,著陸場站官兵擔負的則是令人揪心的最後一棒。
迢迢天路充滿詩意,但又遍布凶險。據統計,近代以來,在人類探索宇宙的偉大征程中,已有22位英雄獻出寶貴生命,其中11位犧牲在返回著陸階段。
最後一棒是衝刺,是焦點,是勝與敗的分水嶺。著陸場站政委陸平告訴記者,飛船返回艙進入距離地面不到100公里的大氣層後,太空“接力棒”就算正式交給他們。假如著陸場系統出了問題,其他6大系統成千上萬航天人的心血將付之東流。
肩負使命的重托,他們不敢怠懈;面對國人灼熱的目光,他們力求完美。
為了神舟平安回家,劉波、李偉等一批幹部,懷揣分配通知書到地處關中平原的著陸場站報到後,第二天便打背包奔赴內蒙古場區。草原風沙肆虐,最初幾年,官兵看不到電視,聽不到廣播,手機沒有信號,與家人和外面的世界幾乎隔絕,各種技術難題接踵而至。然而,官兵們始終充滿豪情:投身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們此生最大的幸運,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一定要在我們這代人手中變為現實。
為了神舟平安回家,1999年11月,20多名已宣布退伍的戰士向站黨委遞上請戰書:“先把飛船接回家,我們再回家!”21日,神舟一號飛船回收首戰告捷,中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3個成功突破飛船回收技術的國家。半個月後,戰士們從內蒙古場區回到駐地,含淚向軍旗告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