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輸機內部。 |
難度遠大於奧運會
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活動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近年來,由於理論研究沒有重大突破,加上成本高、缺乏資金支持等原因,歐美等國對這項試驗的熱情逐漸減小,但俄羅斯一直保持著連續的研究。我國對人工影響天氣的應用主要在水資源利用以及農作物防雹等方面。
中國空軍在人工影響天氣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空軍曾進行過3次大規模的作業試驗,其中包括國慶35周年、國慶50周年閱兵人工影響天氣試驗。
參與此次任務的解放軍理工大學黃培強教授曾親歷國慶35周年、50周年閱兵以及奧運會人工影響天氣試驗。
“35周年時遇到了低雲天氣,空軍出動了多架飛機進行消雲作業,但是效果並不明顯。”黃教授說。
而國慶50周年時,空軍事先進行了大量試驗作業,後來因故中止。這一年並未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2008年的奧運會是中國人工影響天氣史上“里程碑性的事件”,黃培強教授作為受邀顧問,在指揮大廳內目睹了整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實施過程。
但在黃教授看來,奧運會的人工影響天氣試驗與今年的國慶閱兵氣象保障有很多不同之處,可借鑒的經驗並不多。
“這種不同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奧運會在8月份舉行,面對的是小範圍的強對流天氣,容易處理。而今年的國慶閱兵要面對的是大範圍的系統性天氣,需要影響的範圍不可同日而語。”黃培強教授說。
在氣象理論中,有冷雲和暖雲之說。冷暖雲的劃分以零攝氏度為界,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上的雲為暖雲,零攝氏度以下的雲為冷雲。冷暖雲的交界線一般在高空 3200米至3500米之間。
“第二是影響的對象不同了。”黃教授解釋說,“奧運會時消雲減雨作業的對象是冷雲,消減冷雲的理論發展已經相對成熟;而這次閱兵消雲減雨作業的對象是暖雲,消減暖雲目前在世界上都是一個難題。”
“因此,可以說國慶閱兵人工影響天氣試驗的難度遠遠大於奧運會人工影響天氣的難度。”崔副局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