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戰士出現於紅軍建立後的第五年,系吸收了蘇聯紅軍的經驗而設置的。1932年12月21日,紅軍總政治部頒布《關於設立政治戰士的訓令》,規定政治戰士“應是全排中最能得到群眾信仰、能作群眾最好模範、政治文化水平較高的共產黨員”。紅軍總政治部在《通過設立政治戰士培養基層政工幹部》的文件中,對政治戰士的產生、職責等問題作了明確規定。主要內容大致如下:
政治戰士的產生。政治戰士一般由指導員提名,支部大會通過,師政治部批准,方能生效。
政治戰士的設置。政治戰士一般在每個連隊的連部和每排各設置一名,每連大體設置四五名。
政治戰士的職責。政治戰士一般不脫離本職崗位,運用群眾路線的方法隨時隨地進行工作。他“仍然與普通戰鬥員一樣的擔負各種軍事和工作勤務,並且還要經常的在戰士中作模範”。
政治戰士的勤務免除。“在特別情形之下,如當本連作群眾工作或俘虜兵中的工作時,政治戰士的工作非常忙碌,政治指導員與連長應通知排長、班長以至全體戰士,宣布暫時停止或減輕他們的勤務。”
政治戰士的地位。政治戰士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隸屬於指導員,工作對指導員負責。政治戰士與黨小組長“應取得密切的工作上的聯繫;政治戰士與黨的小組長關係是並行的,不相隸屬的”。
政治戰士的培養教育。“指導員應用心教育政治戰士,使他學會當副指導員與指導員,這是培養幹部的最好辦法。”
上士
解放軍1955年實行軍銜制後,上士是軍銜體系裡的一個等級稱號,其地位低於准尉,高於中士,是軍士軍銜中的最高級別。在此前的20多年裡,無論是解放軍還是國民黨軍隊,甚至連日本侵華時期的偽軍在內,連隊和機關夥食單位,都有一個低於司務長、高於炊事班長,管理夥食等項工作的職務,稱之為上士。
上士本來是清朝末年和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銜稱號,怎麼變成了國民黨軍隊和解放軍的職務名稱了呢?筆者對此事追根究底,發現這原來是一個歷史的誤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