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電/紅網評論,新京報記者近日在無錫市兩家星巴克門店臥底調查發現,在所謂的“金標準”下,一些門店觸碰了食品安全的紅線:食材過期後仍繼續用,做成多款暢銷飲品售出;主管、店員“言傳身教”篡改保質期,有的食材被人為“延保”一周;承諾“開封後不過夜”的糕點,第二天偷偷上架。(12月13日 《新京報》)
星巴克入駐中國已達22年之久,長期用心經營的良好口碑使星巴克廣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食品安全是良好口碑的基石,星巴克曾承諾過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針對食品安全提出了明確清晰的要求,並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此次爆出江蘇無錫兩家門店存在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無疑是給星巴克一記響亮的耳光,消費者的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問題背後,沒有贏家。
探其淵藪,常人首先會想到的是星巴克在食品安全監管上的漏洞。的確,無論是星巴克官網承諾的食品安全自查,還是營運團隊定期的內審,以無錫出事的兩家門店為例,它們能通過“食材過期前10分鐘換掉保質期標簽”等手段渾水摸魚。即使遇到了突擊檢查,由於檢查人員只有1位,檢查流程並不嚴格,它們也可“隨機應變”。監管方式不嚴謹,監管力度不過關,門店店主與店員也會對食品安全制度要求的落實產生鬆懈,直至後期肆意妄為。
除了星巴克食品監管上的漏洞,門店自身的管理和要求也存在一定問題。星巴克每年要對門店的營業率和利潤率進行考核,營業率和利潤率是否達到星巴克總公司的要求會對具體門店之後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星巴克的門店選址都經過精挑細選、仔細研究,常常置於一線商區等人流量較大的場所,門店與門店之間競爭顯著,壓力較大。此外門店店主及店員的收入和前途等個人直接利益與門店業績掛鈎,因而門店整體會對營業率及利潤率格外重視。過期的食材費用均由門店支付,這會影響門店的利潤。而一些過期食材短期內不會對買家的身體健康造成顯著傷害,門店帶著僥幸心理在利益考量下觸碰食品安全管理的“紅線”。
然而,用修改保質期等手段規避過期的食材費用支付達到的只是短期的利益,食品安全問題一經爆出長期上會嚴重損害品牌的信譽,甚至會帶來致命打擊。食品安全理念或許並沒有星巴克公司所陳述的一樣牢記於每一位員工的腦海,誠信的企業文化並未在他們心中扎根。根據星巴克官網顯示,每名星巴克入職員工必須通過BARISTA BASIC培訓,食品安全模塊是必修內容。星巴克對於員工的培訓的確完成了,但培訓是否讓員工內心真正對企業文化產生忠誠感,員工嚴格誠實地按照企業文化要求自己仍然有待商榷。涉事門店店主及店員上上下下都默認了繼續使用過期食材的做法,並未承擔起維護企業文化、維護品牌聲譽的責任,對食品安全問題造成的嚴重後果似乎並不清醒,星巴克所謂重視食品安全、誠信經營的企業文化在此事中顯得蒼白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