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社會”的成型
社會對民進黨產生疏離感
當然,過早以單一事件來界定阿扁失敗的根源也是有其危險性,那麼還有什麼因素,讓阿扁「挑釁」中國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微弱呢?這個因素恐怕還是阿扁在元旦演說中指稱的台灣「M型社會」已經成型的問題。
不論台灣變成一個「M型社會」是中國因素,還是民進黨執政不力所造成,但「M型社會」卻已是被共同認定將是造成台灣政治與社會穩定的最大隱憂。這個隱憂是,有錢人汲汲營營的去買高價位「豪宅」,沒錢人卻每天為了物價上漲的壓力在那發愁。所以報紙、電視廣告一面大篇幅的刊登「豪宅」銷售的信息,一面卻又報導有人自殺、有人沒飯吃。這種極端對照的諷刺現象,在許多中生代成長的經歷中是看不到的,而這時卻怵目驚心的每天呈現在眼前,讓人們不得不憂心台灣社會的生命力是否就此失去。
這個意思是說,在台灣中生代成長的經歷,從來沒有「豪宅」這個概念,每人只要努力,買個公寓或國宅並不困難,但現在房子越蓋越多,越蓋越大,但買不起房子的人也越來越多,許多人開始望屋興嘆,這就造成社會動力的停滯,社會活力的喪失。等到政府發覺「M型社會」成型,中產階級不見了,急著要挽救,卻已經來不急了。
所以隨著「M型社會」的成型,社會已經對民進黨產生疏離,但阿扁卻還沈浸在「經濟搞好,不見得能勝選」的過去勝選經驗,他也許忘了,二000年他第一次選上總統時的社會結構,跟二00八年的社會結構已經大大不同。二000年以前的台灣社會有蓬勃的中產階級帶動台灣生命力在躍動;但二00八年「M型社會」讓中產階級消失,也讓社會生命力失去,這就讓那個曾經藉由社會力量崛起的民進黨,必須遭逢社會殘酷反噬的後果。所以,阿扁的失敗、民進黨的失敗,必須勇於反省社會失敗的殘酷事實,才能有機會再起。
民進黨的包容精神不再
無法再激起人民的“反中”熱情
在這次的立委選舉中,阿扁仍然不斷的吶喊「民進黨輸了,就是台灣輸了;國民黨贏了,就是中國贏了」。這種試圖繼續把台灣和中國對立起來的「後現代式」思考,卻難以再起作用,根本的原因或許應該說是「台灣價值」跟著阿扁的失敗,也走向失落之途,讓阿扁的吶喊無法再激起人民「反中」的熱情。
當然,這裡要探究的是「台灣價值」到底為何?為何在阿扁執政八年以後會逐漸失落?簡單的說,「台灣價值」是一種篳路藍縷的精神,也是祖先從唐山過台灣所追求的一種獨立生活,跟惡劣環境搏鬥追求生存的一種精神。為了展現這種精神,年輕的時候,我們一面高唱楊祖君的「美麗島」,一面也唱著李建復的「龍的傳人」,更看著「雲門舞集」的「薪傳」而感動。在那個被稱為「黨外」的時代,由於國民黨本土化沒有進行徹底,反倒是民進黨的前身「黨外人士」,在國民黨「白色恐怖」的迫害下,他們以共同的受害者聚集在「黨外」的麾下,而當時的「黨外」不只可以包容主張統一和獨立的人,也可以接受本省和外省人士。
然而,「黨外」這樣一個「民族大熔爐」,卻在阿扁執政八年以後逐漸失落了。
民進黨雖然學習毛澤東的革命策略,也把毛澤東善於鬥爭的習性搬到自己的革命舞台,所以早在執政以前,他們開始鬥爭黨內的統派和外省人士,執政以後由於權力難以分配,曾經擔任過黨主席的許信良、施明德等一些老的革命伙伴以及後來的新生代,幾乎一一被鬥爭出去,在人才斷流之下,治國找不到人,只好大舉借用泛藍「叛逃」過來的二流人材,結果貪腐橫行,行政不彰,政策無法持續的問題就逐一出現。這種人才斷流,也讓政府換人像換衣服,一天一個新面孔,讓人永遠也無法認出哪位是民進黨的忠誠之士,哪位是民進黨的敵人。所以「紅衫軍之亂」的時候,很多忠貞的民進黨員,不斷的跳上倒扁的舞台,讓人民對民進黨產生錯亂;爾後在二00七年初連有「台灣之父」之稱的前總統李登輝也跳出來反扁,這就更讓人感覺到綠營錯亂、阿扁錯亂,社會價值也跟著錯亂,似乎已經預示阿扁的執政已經走上末路。
「台灣精神」除了在阿扁執政八年以後失去了對人的包容性之外,「中國崛起」過於快速,也完全出乎民進黨人的意料之外,這更是讓阿扁無法再藉由吶喊「台灣精神」來成功對抗中國大陸的原因之一。
陳水扁失敗的大陸政策
導致台灣經濟轉型停滯
在阿扁執政八年的期間,面對中國的崛起,他所採取的政策,不管是第一任時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或是後來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其實都可以把它稱做是「新戒急用忍」政策。這種「新戒急用忍」的特色是想開放不敢明白的開放,想管理又管理不了,結果已經跑到中國大陸投資的台商不敢再把資金匯回台,想出去的也出不去,它形成一種國民黨人所慣稱的「鎖國政策」。但「鎖國」的意涵是要麽把台商鎖在中國,要麽鎖在台灣島內。這就讓過去台灣商人善於拿著「00七手提箱」奔馳在國際社會賺取金錢的規則與精神被改變,這也改變另一種「唐山過台灣」的「台灣精神」內涵,台商出不去,回不來,台灣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轉型也跟著停滯。
另一個「台灣精神」失落的現象,主要是出現在阿扁強化台灣的主體性時,是以掀起「族群分裂」的手法,完全把「台灣主體性」等同於「台灣獨立」來思考,讓台灣的包容精神幾乎喪失,這跟民進黨一再強調要建立一個「海洋國家」的想法是完全走向逆反的道路。「海洋國家」應該有更寬容的心去探索與包容一切外來的事物與人,但民進黨的「海洋國家」觀,後來卻演變成可以包容其他的國家與人民,卻完全排斥中國的圖像與人民,這不只讓民進黨更看不到中國的崛起,也讓民進黨人更看不到世界秩序在向中國移轉的現象。所以阿扁執政八年,不只把民進黨隔離於台灣社會之外,也把台灣隔離於世界之外,台灣反而成了全球化世界中的「化外之國」。
民進黨立委選舉大敗
正是謝長廷崛起的時機
「台灣維新」是謝長廷所喊出來的競選口號,雖然立委選舉民進黨敗了,卻正是謝長廷要崛起的時刻。那麼謝長廷該怎麼崛起呢?這裡不想討論他跟阿扁政治鬥爭的問題,反倒想從民進黨怎麼重新再起來進行討論。
前面已經討論過了民進黨是崛起於社會力量的壯大,卻失敗於社會力量的消弭。所以,如果要檢證謝長廷的競選策略,可以簡單的概括是要「重新找回社會」,這也是謝長廷提出「台灣維新」的最大意義。這個「重新找回社會」的理念把它化成謝長廷的政策取向,可以簡單的劃分成一個曲線圖。曲線圖的縱軸是「三中政策」,橫軸是「一中政策」。
「三中政策」正如謝長廷所說的是要照顧中小企業、中下階層和中南部民眾。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過去被認為是扮演「台灣經濟奇蹟」的中小企業,正瀕臨企業競爭的生死邊緣,所以如何在優惠措施、技術轉型以及資金的挹注方面幫助中小企業再起,這是挽救台灣經濟的首要措施。
在中下階層方面,台灣面臨「M型社會」的成型,弱勢的中下階層已經在社會底層掙扎,所以如何強化社會福利,回歸到過去謝長廷所主張的「福利國」的理念,也是謝長廷「重新找回社會」的根本要素。謝長廷過去在民進黨內所屬的派系就叫「福利國連線」,他想要回歸派系的根本主張並不困難。至於照顧中南部民眾,也是謝長廷穩固基本盤的重要主張,過去台灣的中南部是以傳統產業為主體,在中國崛起之後,隨著廠商的大量外移,他們受害最深,所以如何重振中南部的景氣,讓當地的民眾得以溫飽,這也是謝長廷政策關注的重要地帶。
最後,在橫軸的「一中政策」方面,面對中國崛起對台灣帶來的衝擊,謝長廷必然要在過去他所主張的「憲法一中」的原則下,重新擬定「一中政策」,配合他所主張的開放政策和「鮭魚返鄉」的理念,適度的調整阿扁的「鎖國政策」,讓台灣得以駕著美洲新大陸和中國舊大陸的「雙陸政策」,才有辦法再找回橫向的支持者。
阿扁在立委選舉中曾說:「選舉無師傅,愛拚就有」,這個「傅」和「有」在閩南語的發音剛好押韻,是很好的「選舉口號」,但選舉的結果似乎呈現出口號已不再管用,沒有實質的政策主張,可以騙選民一次、兩次,卻無法騙永遠,民進黨在立委選戰中的大敗,未嘗不是讓他們反省過去口號多於政策的毛病,也許這才能徹底地讓民進黨走出失敗的厄運。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8年2月號,總第12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