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友柏:視角獨特的“第四代”。 |
中評社訊╱題:從“蔣友柏現象”看台灣第四代人的政治價值觀 作者:黃偉偉(上海),東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在2008年台灣“大選”中,民進黨又故伎重演操弄“去蔣化”議題,引發台灣社會的對立,一邊是以蔣方智怡、蔣孝嚴爲代表的捍衛自己精神圖騰的藍營支持者,另一邊是以尋求轉型正義、追究歷史責任爲使命的綠營支持者。而蔣家第四代蔣友柏在這一系列事件中的角色,多少顯得“特立獨行”:以蔣家後代的身份評點“兩蔣”功過,理解幷贊成一定程度的“去蔣化”,有違“孝子賢孫”倫理;以國民黨“元老”後代的身份指責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2004年“總統大選”中“選輸不認輸”、“輸了還耍賴”,也挑戰了國民黨內的體制文化及權威倫理。本文即從“蔣友柏現象”入手,初步探討台灣第四代人(1)的政治價值觀。
崇尚自由民主價值
以蔣友柏爲例,他自小生活在西方,基本思維和價值體系都是西式的,因此在看待一些問題時,他很自然地從民主角度出發:“公投”是好的,因爲它是民主的體現;連戰“選輸不認輸”則是不尊重民主精神的體現;國民黨最大的成就則是將民主帶到台灣等等。整體看來,第四代人對自由民主價值的認同度是非常高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同台灣的民主制度
第四代生活在台灣民主化時期,“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理念業已成爲基本常識。從民調可以看出,第四代中認爲“民主是最好制度”的比例一直高居八成以上(2002年爲84.4%,2004年爲86.3%,2005年爲89.5%)(2),即使受“兩顆子彈”事件影響,第四代對民主價值的肯定仍持上升態勢。另據陳義彥調查大學生的政治態度資料顯示,認爲“民主政治是最好政體”的爲82.14%,94.66%的大學生認爲民主是慢慢成長的。《文化一周》對“公投”所做的民調也表明,有77%的大學生支持“公投”,認爲雖然全民公投很容易被輿論所操縱,但全民公投也是表達民衆心聲的最好方法。(3)
(二)肯定台灣的民主成就
台灣的民主成就不僅僅表現在政治上,還體現在言論自由、制度改革、民意制衡等社會各個方面,所以第四代雖然對島內朝野惡鬥不滿,但對台灣民主實行的滿意度一般維持在六成以上(2002年爲67.5%,2003年爲72.8%,2004年是55.7%,2005年是60.7%)(4)。唯有2004年“兩顆子彈”引發的一連串政治風波,讓第四代對民主實行的滿意度大幅下落,不過到2005年民主實行滿意度又再度爬升。
(三)接受多元政治價值取向
政治價值取向是指人們在政治認識基礎上形成的包括政治信仰等方面的理性認識。台灣政治革新後,“三民主義”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逐漸崩潰,代之以“自由”、“民主”、“台獨”等多元價值理念。相較於一元意識形態下的前三代,第四代在多元社會中成長起來,其價值理念更加豐富多彩,以“自由”的標準制衡政府,以“民主”的標準批判現實,甚至以後現代主義重構世界觀。多元的社會帶來更多的選擇,也讓第四代人更注重意見的表達與接受。
淡化“台灣主體意識”的民族主義色彩
即使身爲外省政治世家的第四代,蔣友柏也宣稱自己是台灣人,也很自然地稱台灣是個“國家”,但同時他幷不排斥大陸,返回大陸是家族的遺願也是自己的希望。第四代生活在“台灣主體意識”高漲的年代,無疑處處以台灣爲優先,但與前三代人相比,這種主體意識减少了台灣“民族主義”那種苛刻、非此即彼的視角,更具開放性,主要表現爲以下幾點:
(一)看待台灣歷史較爲理性
台灣史是“台灣主體意識”建構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兩蔣”時代,台灣史作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被邊緣化;李登輝開始,逐漸將台灣史獨立於中國史,以台灣爲中心奠定起“台灣四百年史”的史觀;到陳水扁更是著力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將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對立起來。但第四代普遍認爲歷史應該回歸真實,“保有原來的歷史背景故事,是對當時的人的尊重……把原來的歷史意義都拋在一邊了,只是讓大家更混淆而已”。(5)面對當局的“正名”運動,有94%的大學生反對;也有四成大學生認爲“中正紀念堂”是最不應該被“正名”的;有八成的大學生不贊成“去蔣化”,超過四成的大學生認爲,“去蔣化”只是一種競選手段。(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