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要培植兩岸成熟、理性的公民社會,作為兩岸官方之間的第三方或第三席,作為發展兩岸關係的潤滑劑與緩衝地帶。(8)兩岸關係進步的動力可以從兩岸民間社會中找到源泉。兩岸制度不同,但基於同宗同脈、血緣相同、地緣相近的因素,藉由構建兩岸之間成熟的公民社會,承擔起兩岸官方現階段或未來一定時期內不能做、做不了、做不好的角色。(9)針對島內各種非政府組織(NGO)如農漁會、水利會、各式基金會、慈善、扶輪社、獅子會、洪門、宗教團體、學會研究機構等,大陸應擴大交流範圍,加深交流層次,使兩岸各種團體之間展開雙向直接、多元多維的立體交流網絡,擴大兩岸認同,縮小認知差距,建立互信共識。扮演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引擎。
2、催生兩岸共同價值,創造兩岸人文新典範
(一)兩岸共同價值主體
構造兩岸文化共同體,關鍵是營造兩岸共同的生活方式,形塑兩岸共同價值理念、共同思維模式,創造兩岸共同的新文化、新價值。
兩岸經過二、三十的交流、交融、激蕩之後,兩岸目前已走到了激發兩岸文化力與創造力、構建兩岸新文化、新價值的歷史性階段,兩岸關係將由“經貿兩岸”朝向“文化兩岸”、“人文兩岸”演進。打造兩岸共同的文化家園、精神殿堂。兩岸同胞必須追求具有兩岸特色的兩岸共同的生活方式,以同屬兩岸的新文化、新潮流、新價值,同屬兩岸的新思維、新邏輯模式,共同張揚、激蕩兩岸的文化力,引導兩岸共同發展的新方向。
兩岸新文化、新價值的創造主體,必定是兩岸同胞及其海內外華夏子孫。兩岸新文化、新價值不會憑空形成,它誕生於兩岸同胞頻繁交流的實踐活動中。透過兩岸經濟合作、人員交流往來,促成兩岸語言、潮流、價值的趨同化、同步化,形成共同的生活圈、生活方式,形塑共同的文化價值觀。預估在海峽兩岸引發新一輪經濟、文化、社會的整合、復興之後,逐步催生出同屬兩岸的新文化、新價值、新典範。
(二)兩岸共同價值內涵
兩岸共同新價值的追求,著重於兩岸同胞人文、精神、心靈層面的建設,具有開放、多元、前瞻、創意、包容等多項特徵。
兩岸共同價值首先是中國的、既傳統又現代,是古典中國與現代中國文化精髓的結晶,是具有兩岸文化特質的新穎文化。它植根於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也吸納了台灣文化中具有創意的活性元素,吸納兩岸交流交住中的新元素、新動能,把兩岸最具生命力、創造力的文化元素吸納融匯進來,創造一種具有包容力、前瞻力、創造力、感染力、說服力的兩岸新文化、兩岸新價值,可以感動兩岸中國人心靈,延伸中華文化血脈,創造新的燦爛文化。台灣本土文化、台灣當代文化中許多具有活力、創意的內涵,理應成為兩岸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胡錦濤總書記在“12.31”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馬英九一直堅持認為,“善良、正直、勤奮、誠信、包容、進取這一些傳統的核心價值,不但洋溢在台灣人的生活言行,也早已深植在台灣人的本性。這是台灣一切進步力量的泉源,也是台灣精神的真諦。”(10)馬英九文膽之一的楊渡先生曾對台灣本土美學、本土文化的形成過程進行描繪:它“是一種不斷加入新元素,不斷再創造、再生產的過程。它反映了一個移民社會的特質:包容,它是加法,也是乘法。”(11)台灣本土文化的這些價值,應可成為兩岸新文化、新價值的有機組織成分。
其次,兩岸共同價值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吸納人類文明全部成果,特別是中西方現代文明中的最具生命力的活性元素,是對人類文明的最新貢獻,可以為當今國際社會所認可、接納。
再次,兩岸共同價值必然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潮流與趨勢,吸納現代文明中人文內涵,突出文明、理性、包容、相互尊重、互相欣賞、互釋善意等內涵,是一種現代的、民主的、人文的、人性的、和諧的新文化,符合關懷弱勢、講究公平正義等文明潮流與普世價值,具有現代人文關懷與現代普世價值,以人為本、以兩岸同胞的需要為第一位,是融合東西、吸納古今的新文化。可以為兩岸攜手合作、兩岸共同發展創造良性的文化氛圍。
(三)兩岸共同價值特徵
兩岸新文化、新價值應該具有三重面向:首先是實用面向,對各種東西方文明、古代、現代文明兼收並蓄,具有創意、活力因素,可以為兩岸注入新動力。
其次是價值面向,包括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善意的、人道的、人文關懷、相互溫暖等人類普世價值,具有求同存異、服從多數、尊重並保護少數的民主內涵,是對人類文明的新貢獻、新超越。
再次是功能面向,思維模式上不是懷古,而是前瞻的;思維心態上不是封閉,而是開放的;文化層次上不是單一,而是多元、多向度的。
(四)形塑共同價值的艱巨性
兩岸期盼兩岸共同精神家園的建構,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財富、人文精神將是兩岸精神的核心要素,現代人文價值、現代西方價值、觀念等將融匯到兩岸新的核心價值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