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道導彈打航母”的想象圖。
|
中評社北京11月26日電/《環球時報》報道,中國反艦彈道導彈可能改變太平洋的規則,置美國海軍航母打擊大隊於危險之中。
30多年來中國的戰略家一直思考著利用陸基導彈威脅海上目標。今天,有關這方面討論不斷擴散,集中於技術性和可操作性上。這表明中國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接近於掌握了這種系統——也許從戰略考慮未來某個時候公開進行試驗————或者甚至將之用於衝突事件。確實,中國可能擁有反艦彈道導彈(ASBM)能力可能顛覆遊戲規則,給西太平洋地區的威懾、軍事行動和力量平衡造成巨大後果。
儘管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能力仍不確定,但相關的美國政府的來源不斷稱北京正在尋求一種基於1500公里以上射程DF-21/CSS-5固體推進劑的中程彈道導彈(MRBM)的改進型的反艦彈道導彈。據美國國防部稱,如果有“尖端的指揮控制系統”支持,即,來自中國日益擴大的陸上和空間傳感器系統提供精確實時的目標數據,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就可能置西太平洋的美國航母打擊大隊於危險之中。而且,中國使用子母彈可能無需擊沉航母就能使之失去作戰能力,從而以(認為的)低風險衝突升級實現其目標。
如果中國最終部署成功的ASBM,其快速的發展可追溯到1995-96的台海危機,這場危機讓中國相信航母打擊大隊(CGS)在未來華盛頓決定要干預的台海衝突中是美國部隊投送的重要平台。自此以後相關的軍事研發顯著加速。
這種新平台和武器系統本質上是非對稱的,重點是反進入(anti-access),針對美國航母打擊大隊固有的全部弱點。一個潛在的能力最突出。一枚ASBM能利用60年前中國的彈道導彈經驗,從機動的高隱蔽性的平台發射,能夠打進距離中國沿海幾百英里的目標。第二炮兵2003年出版的一份可行性研究指出相關的概念已經進行了5年多的開發,也許還需要10多年。
儘管這種提法在過去幾年頻頻出現於官方的報道和各種論壇的簡評中,但ASBM問題只是最近才在美國引起廣泛的注意。一位中國軍事專欄作家撰寫的2篇文章,一篇聲稱到2010年二炮將有一個DF-21EASBM旅,並詳細介紹了使用的假定序列,文章被翻譯發表在一個海軍事務博客上,受到熱議,後來又被主流媒體廣泛刊載。
從這些發展來看,審視相關的中國文章對了解解放軍在發展成功的ASBM系統面臨的挑戰以及它如何最終尋求在緊張態勢或衝突中加以利用是有幫助的。
相關文章有三類是公開的。第一類是具體的ASBM問題的技術分析。這些是理論性的,還不清楚他們是否為轉化成具體的設計方案做好了準備。一些人稱涉及的理論問題已經被驗證,實際的解決方案可能包含在其他文件中。第二類是解放軍條例出版物描述了ASBM可能如何用於作戰方案中,它們表明計劃正在開發之中,但不清楚所掌握的必要能力的程度如何。最後一類是通才們對此類武器可行性的審議以及程度不一的條令討論,表明在主要問題上的巨大分歧。一些來源提供了詳細的的細節,但許多具有明顯的技術錯誤和錯誤的假設。這些文章達成了幾點普遍的共識。第一,任何ASBM都將基於中國現有MRBM的升級版,即DF-21/CSS-5。據報道DF-21D改進型最接近於反艦版本,儘管一些中國文章說這是“C”版本,還有人稱是未來的改進型(即,DF-21E)。這種武器的原型被普遍認為是美國1984-88部署的潘興-2型戰區彈道導彈。
此外,ASBM具有多種作戰效果,對中國的海上戰略——特別在台灣問題上——具有價值。如果實現這一設想,在台海危機中將對美國海軍作戰構成重大限制,特別是在中國文章中的補充討論建議將美國的戰區陸上基地——如在沖繩的基地——置於風險之中。
最後一點,關鍵的技術挑戰是目標獲得和末端制導。然而,在中國有關這些方面的具體能力的文章中很少出現,通常都是關於可行性和條例出版物中含蓄的假定,ASBM可供使用或不久將可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