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家吳敬璉(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2月20日電/吳敬璉,共和國經濟改革歷經風雲的傳奇人物,他身上存放著中國經濟改革的歷史基因。他被稱為“吳市場”,他幾乎參與了1978年之後所有重要的經濟改革論戰。
近日,由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傾力而作的《吳敬璉傳》出版。吳敬璉的80年激蕩人生,吳曉波的深情描繪,一個紅色經濟學家的良心躍然紙上。新書上架之際,廣州日報記者專訪了吳敬璉和吳曉波,與讀者一起追溯影響共和國經濟史的重大經濟爭論,梳理共和國走過的風雨改革歷程。
為“商品經濟”翻案
吳敬璉從國外留學歸來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馬洪交給吳敬璉一叠文稿,題為《關於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再思考》。這其實涉及改革史上一個十分敏感而重大的“名詞解釋”之爭:到底該如何定義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總的來說,主要是兩個名詞的選擇:A. 計劃經濟,B.市場經濟。是A還是B,看上去涇渭分明,非此即彼。但是,由於中國改革的漸進性特征,實際的情況卻遠遠要複雜得多。日後我們知道,從A到B,我們整整走了15年。在這期間,發生了多次激烈的爭辯和反覆,還出現了多個階段性、交叉性的“中間態名詞”。從中可以讀出中國改革之艱難和曲折。
馬洪和吳敬璉從沈陽寫到長春,再從長春寫到大連,一路數日就把文稿基本改定了。
一回到北京,吳敬璉就急忙去馬洪家裡探聽情況。馬洪告訴他,文章已分送給幾位老同志,沒有什麼反對意見。最讓馬洪高興的是,王震還專門給他寫了一封親筆信,說這篇文章寫得好,我們不能只說老祖宗說過的話,應該有創造性。
“吳市場”的由來
1989年7月15日,《人民日報》以《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也是一種市場經濟》為題,發表了吳敬璉和胡季的那篇報告,這也是中央黨報上第一次正式出現“市場經濟”這個名詞。
對於那種認為腐敗等現象都是由市場取向改革造成的看法,吳敬璉表示不能同意。他說,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商品是天生的平等主義者。因此市場經濟國家的公平競爭立法上就規定不能像在價格雙軌制下那樣,有批文的和沒批文的、有權的和沒權的價格不一樣,那不是市場經濟原則。
1990年年底的一天,吳敬璉的老朋友烏家培給他打來電話。在寒暄數語後,烏小心翼翼地詢問說,“你知道最近外面給你起了一個什麼綽號嗎?”吳敬璉茫然地說,“不知道。”烏說,“計委那邊有人說,目前北京經濟學界有三個代表人物,一個是‘有計劃’(指有林),一個是‘吳市場’,還有一個是‘楊承包’(指楊培新)。”也就是從這時起,“吳市場”這個綽號不脛而走。日後吳敬璉在接受採訪時多次談及,“‘吳市場’對我完全不是美稱,當時是很厲害的貶義:‘和中央不保持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