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 西方為何懼怕“中國模式”? |
中評社香港5月7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6日載文《關於“中國模式”之我見》,文章說,承認“中國模式”是不等於就要他人效法,中國模式在世界上受重視借鑒,並不是中國有意推銷;全球金融危機對所有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模式產生不同程度衝擊,面臨如何調整完善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發展道路或曰發展模式的影響勢必與日俱增。摘要如下: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獲得巨大成功,尤其是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方面的作用凸顯,國際輿論出於不同動機,一再出現關於“中國模式”的熱議。焦點是究竟有沒有“中國模式”?該不該宣揚“中國模式”?“中國模式”與“北京共識”是不是一回事?為便於討論,這裡簡要地歸納一下國際輿論的有關觀點。
其一,中國模式既融入國際社會,又不依附西方;既借鑒吸取資本主義因素,又堅持獨立自主道路;既促進順勢的發展,又顯示逆勢的承受力。中國模式的精髓是政府強力參與經濟,集中財力辦大事。在全球經濟危機中,中國的指揮和控制體系實際上比其他市場經濟體系更有效。中國經濟雖然也受全球金融危機巨大衝擊,但相對於千瘡百孔的西方國家,實力仍將相對增強。這場危機使中國在全球金融框架的重構中獲得足夠話語權。中國模式不僅對發展中國家有吸引力,而且受到了西方的羨慕,具有全球吸引力。
其二,中國發展模式的價值內核,源於延續幾千年的政治傳統。這種傳統達到西方難以企及的歷史高度:一是歷史上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而非歐洲那樣由封建領主或教會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體制,官員由公正、普遍的考試制度選拔,而非西方或中東那樣由世襲或門第操縱;三是政治對人民負責,體現“民本主義”。上述政治傳統不僅使中國在歷史上保持長期統一、穩定與先進,而且在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各個階段均體現出積極意義。
其三,中國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裡,走過了西方幾十年乃至一百年才能走過的道路。中國模式的提出,很大程度上表明,世界上不是只有西方的自由經濟制度和議會民主制度才行得通。中國模式確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首先,在處理穩定、改革和發展三者的關係方面,中國找到了平衡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