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胡錦濤主席在哈珀總理的陪同下前往簽字大廳。 |
中評社香港6月30日電/美國《世界日報》6月30日載文《美在峰會中繼續衰退 中加成為贏家》,文章說,在加拿大召開的八國集團峰會和20國集團峰會已經曲終人散,主辦國引發爭議的10億加元安保費用,雖然沒有用在恐怖攻擊之上,但因為多倫多的示威抗議演變成破壞性的暴力騷亂,警方全力對付,倒也讓加拿大納稅人覺得“物有所值”。
只是熱鬧過後,包括主辦國在內的全球輿論媒體都在檢討,這次主辦的兩大峰會,成果何在?質疑峰會成果理所當然,因為與之前在金融危機中召開的峰會相比較,這次峰會幾乎沒有完全形成共識的目標與行動計劃,相反卻呈現出多元的分歧,這些分歧涵蓋了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西方與經濟新興體國家之間的矛盾。然而,這兩次峰會傳遞的最清楚的信息是,八國集團峰會已經“夕陽西下”,但20國集團峰會的機制尚沒有達到“旭日東升”,因此前者成為食之無味的“雞肋”,後者則還是青澀不熟的“蘋果”。當然,將兩者比較,20國集團峰會的取向,仍然符合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而八國集團峰會,則難脫精英主義的窠臼。
雖然八國集團峰會依然用支援非洲建設、對付貧富差距的“老調”來展現其“政治正確”、“慈善心腸”,但因為其內部“同床異夢”,各唱各的調,各家都有自己難念的“經”,比如英國和歐盟強調對付債信危機,削減財赤,美國則要求不要輕易退出刺激經濟復甦的計劃,難以形成引導全球經濟健康發展的新方向,因此,最後的宣言,仍然從經濟事務轉向“外交事務”,居高臨下,在譴責朝鮮和伊朗的問題上形成“共識”。最尷尬的當然還是勉強擠進這個富人俱樂部的俄羅斯,因為對“天安艦”沉沒調查報告持不同見解,所以反對用“嚴厲”的字眼批判平壤,但又礙於峰會前美國總統奧巴馬與麥維德夫的“漢堡外交”,所以勉強表達同意,維持八國峰會的“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