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陸的“地方融資平台”欠下7兆人民幣的借款。 |
中評社香港7月4日電/美國《世界日報》7月4日載文《中國地方融資平台的隱憂》,文章說,希臘債信危機引發歐元區的大震蕩,也使全球經濟再度蒙上陰影。與此同時,中國大陸的“地方融資平台”,有7兆人民幣的借款,這一現象當然受到中國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也成為其宏觀調控的主要對象。由於中國是一個單一國家,地方融資平台的借款雖不至於演變成第二個希臘債信風暴,但也再次印證過度寬鬆財政政策的後遺症實不容小覷。
依照中國的法令,地方政府是不允許有財政赤字,也不允許發行債券或提供擔保,也就是地方政府應該在稅收範圍內節制其開支。如果拿歐元的“馬斯垂克條約”作比較,則是最高度規範各會員國的財政必須維持在無財政赤字的嚴格條件下推動政務。這種毫無舉債空間的作法,要不就是財政紀律嚴明,要不就會出現隱性債務的問題。地方融資平台就屬後者。
法令固然限制地方政府不得有赤字財政,但卻沒有阻斷地方政府成立公司進行投資,也沒有辦法不許銀行對這公司給予貸款融資。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動各項政策時,往往得以先成立一家空殼公司,再把地方政府擁有的土地或其他國企之資產灌進去,這家平白擁有實質資產的“融資平台”公司,就可以獲得銀行給予的貸款。這是一項資產重複融資,也是中國地方政府可以無中生有進行各項投融資計劃的道理。
在遭逢金融海嘯期間,中國政府宣布的4兆人民幣擴大內需方案中,中央承擔金額不到一半,其餘都要由地方政府埋單。但又在嚴格限制不准地方政府出現赤字財政予以融通的情況下,這些擴大內需的政策,大多在地方政府隱性負債的情況下推動。表面統計無赤字,實際上卻經由對這些平台公司的投融資,而造成地方政府債台高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