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中國人的民族性,“捧殺”的危害或許會更大。近代歷史已證明,歷經劫難的中國並不懼怕外來強權,對棒殺有很強的反彈力與警惕感,才在貧窮積弱中擊退了部分西方國家的“棒殺”,迸發了自強的動力。何況,眼下西方世界普遍身陷危機,打壓和阻礙中國的棒殺政策當然很不理智。不過,“暖風熏得游人醉”,奉承話總讓人喪失免疫力,何況中國歷來秉持慷慨援助朋友的美德。倘若把中國捧上神壇,過高渲染其影響力,更容易贏得不明真相者的附和,壓迫中國承擔跟自身國力難以相襯的國際責任與義務,將之引入西方主導的戰車,使之淪為亦步亦趨的跟班。
這樣一來,如果中國政府和老百姓失去警覺性,“死要面子活受罪”,自覺或不自覺地與狼共舞,不自量力地擔起所謂“救世主”角色,日本之殷鑒必然不遠也;如果中國不願在解決全球經濟失衡上打腫臉充胖子,拒絕承擔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責任,“捧殺”立馬會變“棒殺”:不肯承擔“責任”就是世界“威脅”——且之前捧得愈高,之後摔得愈狠!
地區熱點要發揮作用,大氣減排要承擔責任,石油價格高漲要負責,多哈回合談判要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人民幣匯率要升值,金融領域要開放,對外援助要增加……西方開列的“中國責任”清單,不一而足,許多訴求已明顯超越了中國的經濟和政治能力。中國當然知道,吃下這種“果醬”(過獎),極可能飄飄然、昏昏然,令民族、國家萬劫不複。
人貴有自知之明,儘管要解決國際重大問題離不開中國參與,但中國清楚自家的底細: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同樣對中國產生了嚴重衝擊,而且財富的快速積累並不意味著實現了效率和公平兼顧的現代化。就以此次“世界第二”的光環來說,其背後是中國人均GDP仍遠遠落在全球第99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即便經濟總量再大一倍,有13億人口這一巨大基數,中國仍當不起救世主,不能發“國際主義”慈悲。
其實,“中國責任論”的提法原則上沒錯,也符合中國政府承擔國際責任的一貫政策。中國近期之所以頻繁駁斥“責任論”,只是反對強加其身、依附別國的所謂責任。換言之,中國對責任有自己的標準,要符合中國國家利益及道義原則。中國經濟能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就是對世界經濟的最大貢獻。更何況,中國不僅做好了自己的事,還積極出手相助他國:與冰島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投資希臘基礎設施建設……
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主心骨,在當前世界經濟急盼復甦之際,更有必要。畢竟,獨木不成林,經濟總量僅占世界5%左右的中國不可能僅憑一己之力拉動全球經濟,需要眾多國家集體發力。過分拔高中國的作用,以此敦促中國履行超越自身能力的責任,不僅有損中國利益,最終也是在傷害世界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