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3日,幾列動車組列車停靠在鐵路上海虹橋站。 |
中評社香港6月15日電/法國《歐洲時報》6月15日載文《京滬高鐵帶來的不僅僅是速度》,摘要如下:
歷經20餘年波折和爭議,京滬高鐵將在6月底正式開通。中國鐵道部1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這一消息。
京滬高鐵全長1318公里,總投資約2209億元(人民幣,下同),設計時速350公里,最高運營時速可達380公里。這條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次建設里程最長、投資最大、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誕生在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落馬之後,誕生在對高鐵高歌猛進的質疑議論之中。也正是因為這些,雖然並不是中國的第一條高鐵,但這條連接中國經濟中心與政治文化中心的高速通道仍足以吸引眼球。
1300多公里的距離,在最快不到5個小時的時間裡壓縮為零,對陸路交通來說,是劃時代的。雖然全球航空業、特別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航空體系已高度發達,但在氣候變化日趨劇烈的現在,更少受天氣影響的鐵路交通具有比航空業更大的實用性,而高鐵將鐵路相對飛機的最大劣勢——速度一下子拉近了很多,這無疑是對人類交通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去年冰島火山噴發時,火山灰導致大半個歐洲的航空業陷入癱瘓,當時就曾引發整個歐洲熱議高鐵建設。
從2008年4月18日開工,到現在提前一年多建成並試運行,京滬高鐵體現出來的“中國速度”依然讓人驚嘆。雖然中國高鐵發展曾一度冒進,帶來安全隱患,也帶來浪費,但相比法國和歐洲過於冗長的建設周期,這種越來越得到認可的“中國速度”仍有很多值得歐洲和世界借鑒之處,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在國情咨文中拿中國高鐵激勵美國國民不要甘居人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