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心臟病患者急需魚精蛋白做手術,醫院卻買不到這種藥品。不難想像,肯定有不少患者因為不能及時做手術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這算不算是重大的公共醫療事故?這個責任應該由誰來負?
由於問題發展到了不得不“高度重視”的程度,政府已經開始干預。相信在近期,魚精蛋白的嚴重短缺會得到緩解。但,如果魚精蛋白的生產和銷售仍然無利可圖,短缺問題肯定還會出現。因此,確實需要一種保障供應的長效機制。那麼,什麼樣的機制才是長效的?
提價是最直接、最簡單的辦法,但這種辦法顯然是公眾所不歡迎的。雖然在目前這種嚴重短缺的情况下,提高魚精蛋白的價格比較容易被接受,但提價也不能一勞永逸,在通脹持續高企的背景下,過段時間可能又會出現無錢可賺而减產停產的情况,因為行政介入總是“慢半拍”。
有人建議,政府對魚精蛋白等利潤太薄的必需藥品進行補貼,從而激發廠家生產和銷售的積極性。然而,是補供方還是補需方?補貼的標準如何確定?魚精蛋白要補貼,其他藥品怎麼辦?如果很多藥品都需要補貼,政府補得起嗎?
價格是市場上最有力的杠杆,它可以最有效地配置資源、調節供求。如果行政力量強行壓制價格,就會扭曲市場信號、導致供應短缺,這一規律在魚精蛋白上再次得到了印證。
那麼,既能保障供給、又能讓價格合理的長效機制是什麼呢?權衡利弊,沒有比市場機制更可取的選擇。而市場機制運行的前提就是價格的市場化,即由市場來調節價格,由商家自主地定價。
誠然,藥品生產及銷售如果實行市場化,魚精蛋白等藥品的價格可能是有所提高,但這種提高是合理的,公眾應該予以接受。市場具有發現價格的機制,只要競爭公平而充分,效率就能提高,成本就能降低,價格就會趨于合理。政府所要做的,是在維護市場秩序的同時,不斷提高醫療保障的水平。(時間:9月13日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