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鶴山雙合鎮的雲南村村民仍有部分人住在土坯房裡。 |
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鶴山市雙合鎮雙橋村委會西元村春花朗一帶,住著一批上世紀90年代初由雲南搬遷而來的村民,由於他們原籍全是雲南省廣南縣曙光鄉,當地人將他們聚居之地稱為“雲南村”。
當時,西元村春花朗一帶位置偏僻,加上有征糧任務,種田成本高、效益低,當地村民都不願耕種,都同意將這一帶的土地交由雲南村村民耕種,並由雲南村村民負責繳納農業稅。同時,雙合鎮政府口頭同意幫助雲南村村民辦理入戶手續。
據南方日報報道,1993年6月至10月,雲南村村民陸續變賣家產,扶老攜幼舉家從雲南省廣南縣曙光鄉遷出,當時共有35戶162人。但是當準備辦理入戶手續時,由於當時有大量外地人遷戶鶴山,當地有關部門暫時中止了這批村民的入戶,這一暫停就是十幾年。
隨著國家取消農業稅政策的施行,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春花朗一帶的土地和山林價值凸顯。當地西元村村民開始要求雲南村村民離開,將土地交還給他們。不過,在雲南村村民看來,當年他們之所以會舉家從雲南遷到鶴山,是因為政府當時承諾了給他們土地和戶口。為此,圍繞著戶口、土地,雲南村村民進行了多年的奔波……
沒有村長的“雲南村”
在雲南村附近的居民看來,他們很少與外人接觸,是“有點神秘”的群體
雲南村所在的西元村春花朗一帶,周圍是連綿的山丘,進入村子的道路是一條相當顛簸的山路,與村外平整的水泥路明顯不同。
南方日報記者來到該村發現,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不少村民已建有房屋,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生產經營以及文化、教育、婚姻關係等都已融入當地社會,不少村民已繁衍到第二代、第三代。但與當地其他村子不同,雲南村沒有村長、村委會,也沒有其他基層政府組織,用村民的話來說就是“無政府狀態”。
而在雲南村附近的居民看來,他們很少與外人接觸,是“有點神秘”的群體。在進出雲南村山路的附近,有一個種植蔬菜出售的農場。農場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的農場開業以來,經常聘用一些當地或外地的工人種菜,但“從來不見這些雲南人來應聘”。
雲南村村民文民東告訴記者,村里原來有村長,後來由於村民內部在戶口問題上產生分歧,大家各顧各,索性沒人做村長了。
村民的分歧主要出現在簽不簽訂《土地承包合同》上。據了解,2006年以前,由於當地有關部門中止了雲南村村民的入戶辦理,村民家庭沒有戶口簿,個人沒有身份證,成了典型的“黑人黑戶”。2005年12月底,為了解決困擾雲南村村民已久的入戶問題,雙合鎮政府出台了一份針對該村村民入戶管理的文件,說明雲南村村民可以入戶該鎮僑茶區管理區,其中一條規定是“與雙橋村委會橋上、橋中村民小組簽訂土地代耕合同”。
在文民東等53名村民看來,這實際上就是否認了他們現在耕種的土地是當初當地政府“給予”他們永久耕種,而不是有期限“租賃”的事實,以這樣的方式來換取入戶指標並不合算,所以不願意簽訂《土地承包合同》。因此,這53名村民入戶僑茶區的事情便拖了下來。
不過,除了這53名村民以外,雲南村有109人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並辦理了入戶手續。對這部分村民來說,因為沒有戶口而造成的當兵難、打工難、學車難、結婚難、孩子教育負擔沉重等一系列問題,帶給他們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簽訂《土地承包合同》至少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起碼有個戶口,解決眼前的問題,以後的事走一步看一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