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3日電/12月2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結束了對緬甸為期三天的訪問。此次訪問是在緬甸政治形勢有所鬆動的背景下進行的。訪問期間,希拉里分別會見了緬甸總統吳登盛和緬甸全國民主聯盟總書記昂山素季。希拉里對緬甸近來的民主改革給予了肯定,承諾將給予緬甸更多的援助,希望緬甸繼續它的改革之路。此次訪問勢必對緬甸政治改革和美緬關係未來走向產生不小的影響。
美國雙軌並行
環球網報道,2008年之後的美國政府對緬甸奉行“雙軌政策”,一方面進行外交接觸,一方面繼續對緬甸實施制裁。緬甸是東盟重要成員國之一,也是下屆東盟輪值主席國,在高調“重返亞太”的戰略下,美國對緬甸寄予希望。
長久以來,緬甸被外界視為神秘國家,美緬高層互訪也長期處於塵封狀態,上一次兩國首腦會面還是在1966年。在被西方國家制裁的20年間,美緬高層互訪更是少之又少。奧巴馬政府上台之後,逐漸改變了對緬甸單一的制裁政策,開辟了美緬接觸的新軌道。
緬甸渴望和解
曾經美麗富饒的“亞洲之珠”,卻因西方長達20多年的經濟制裁淪為亞洲經濟最不發達地區和西方人眼中等級森嚴的“賤民之邦”。眼看周圍鄰國經濟騰飛、國富民足,緬甸似乎厭倦了政治的爭鬥,渴望融入世界,借助外來資本發展本國經濟,改善人民的生活。
從1962年至1988年閉關鎖國的“緬甸社會主義”,到1988年處理國內反對派問題引發西方長達20年的經濟制裁,長期的孤立與自我封閉未經現代文明的洗禮使這顆曾經的“亞洲之珠”走向了衰敗。
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不但使處於貧困境地的緬甸無法得到西方的融資,同時也得不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援助。發展經濟,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造福本國人民,緬甸必須首先實現自身的開放,引進國外資本和技術。
2010年10月,斷斷續續被軟禁20年的緬甸全國民主聯盟總書記昂山素季獲釋。2010年11月,緬甸舉行20年來首次多黨制全國大選。吳登盛當選總統,並於2011年3月正式宣誓就職。緬甸新政府上台之後,推出了一系列經濟和政治改革政策,被外界認為是“完成了從軍政府向民選政府的過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