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GDP增長9.2%,四個季度分別增長9.7%、9.5%、9.1%和8.9%,呈逐季回落之勢。 |
中評社香港2月13日電/英國《金融時報》2月13日載文《 中國經濟“急跌”可能性不大》,摘要如下:
全球不景氣之下,對於2012年中國經濟的表現引發諸多爭議。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甚至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如果歐元區陷入嚴重衰退,中國2012年增長率最嚴重情形下可能下滑4%。
由於歐債危機久拖難決、全球經濟一片亂象,導致中國淨出口增速下滑;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及房地產調控導致固定資產投資減速,而消費總體上又相對穩定,筆者認為中國未來經濟減速在所難免。但從種種因素看,目前中國宏觀經濟快速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仍將在較長時間內持續調整。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漸建立,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在於:過去計劃經濟體系中,國有企業基本作為唯一參與主體;目前中國經濟體系中,存在著大量真正獨立經營決策、多樣化的市場參與主體,如民營經濟、外資企業以及各種合作經濟體等。同時,即使是國有企業本身,其經營決策也更加市場化並相對獨立。
正如同分散投資往往能通過組合內相對獨立的不同資產間相互風險對衝,來降低組合的波動、避免集中投資波動幅度較大的缺點,大量相對獨立經營決策的市場參與主體在市場中獨立運行,也將有效緩解以往宏觀經濟“一放就亂、一收就死”、大起大落的V型或倒V型狀態。基於各自對市場形勢的獨立判斷,企業與政府、消費者以及企業之間充分博弈,自然降低了經濟運行的波動程度。2011年的房地產調控形勢下,房地產投資依然能夠在較長時期內維持相對高位正充分體現了這種博弈的作用。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產生的中國天量井噴的民間資本,迫切需要尋找投資渠道。這些天量民間資本已開始湧向產業基金等各類私募股權基金、信托、及銀行理財等進行投資理財,造成相關融資渠道的爆發性增長。尤其是隨著近年來房地產調控以及股市的震蕩下跌,原有的虛擬經濟投資渠道已不再具有比較優勢,實體經濟對資金的渴求和良好的增長潛力以及政府的產業政策導向等因素開始吸引民間資本的目光,這客觀上將為實體經濟注入資本力量,對實體經濟的相關產業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有利於經濟的平穩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