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去年11月10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的東西方中心發表演講說,亞太地區將是美國今後外交戰略的重心,21世紀將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 |
中評社香港3月22日電/新加坡《海峽時報》3月19日載文《文化因素決定中國不會與美國發生戰爭》,摘要如下:
美國宣布“重返”亞洲後,中美關係進入不尋常的緊張時期。許多人問,這兩個大國是否會發生衝突、甚至戰爭?從中國文化的本質來看,答案是否定的。
數千年不間斷的漫長歷史,賦予中國一種不常見的“大歷史”觀念。中國從長遠眼光看待問題,處理國際問題不急不躁,美國人有時會因此變得不耐煩。中國處理問題,一般是先找到最佳解決方案然後付諸行動。中國視許多問題為進程中固有的,並相信假以時日,解決方案最終會出現。這好比中醫,治病過程雖慢,但更能達到治愈效果。而美國方式類似於可提供快速療效的西醫。
文化上的差異也體現在對戰略的不同理解上。西方覺得中國的“韜光養晦”是暫時策略,認為中國是在等待更好的時機崛起。韜光養晦在中國過去幾百年的被動和防禦性外交政策中顯而易見。在中國歷史上,這種防禦戰略不太成功,但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
防禦性文化在中國的軍事發展上也很普遍。中國有“止戈為武”的軍事哲學,意思是發展武器的目的是為了不使用武器。對西方來說,這是威懾,對中國而言,卻是防衛。中國發展某種武器或軍事計劃,只是為了對付針對它的武器和軍事計劃,很少像美國一樣先發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