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行為還激起美國以外國家的反應。德國有兩個理由感到擔憂:首先,中國政府已經下令禁止購買外國車作為公務車,而目前用作公車的大部分外國車都是德國車,這讓德國汽車製造商很不滿;其次,中國政府每年對太陽能電池和電池板製造商的補貼達300億美元之巨,這傷害了此前作為業界領軍者的德國企業。
巴西也對中國的做法不滿。巴西把本國製造業的困境歸因於從中國進口的廉價商品和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傾銷。因此,巴西提高了對外國汽車徵收的關稅,巴西石油公司還把總金額2250億美元的資本計劃中的大約75%都交給當地供應商。更重要的是,巴西還重新對貨幣進行控制,以防雷亞爾升值。
貿易爭端可能會更持久和更廣泛的第二個理由是,中國目前對稀土等礦產品實施的出口限制會影響混合動力汽車、iPad和導彈等高科技產品的製造。為此,歐盟和日本已經和美國一道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
上述這一切究竟是伴隨全球化發生在貿易體制邊緣的一些摩擦,還是代表著開始重新回到自給自足的時代,現在還很難講。但我們可以肯定,自由貿易的支持者一向都不如保護主義的支持者人多勢眾,而且眼下前者的立場還在後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