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患關係的“死結”背後,既是醫療體制落後、患者和醫生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問題,也是一些媒體亂用“道德優越感”和“話語霸權”的浮躁表現。
一方面,媒體習慣於站在道德高度,對醫學科學性、專業性問題作片面的民粹主義解讀,一味贊同“維權有理”,醫院、醫生永遠是為了牟利而過度用藥治療的“被告”。一方面,媒體熱衷於“主觀先行”,把一些虛無、猜測的意見升級為確鑿的事實和定論,而大批不知情的媒體、網絡則盲目跟風,口誅筆伐,甚至誇張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程度。這既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也有違新聞職業道德。
事實上,這也是中國輿論環境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媒體樂於張揚的“道德優越感”和“話語霸權”,不僅僅存在於醫患關係報道中,也見諸於民生保障、食品安全、產品質量、司法案件和體育競賽等問題領域。“3.15”期間,一些媒體甚至以“揭醜”、“打假”、“維權”的名義挾客戶牟取商業利益,或者信奉“謠言倒逼真相”,讓謠言飛。浮躁淹沒理性,偏頗多於客觀,虛浮替代嚴謹,一些媒體更多時候傳遞的不是信息,而是情緒的宣洩。
醫患矛盾突出,既是中國醫療衛生改革中的挑戰性課題,也是媒體需要反思的熱點問題。中國正在經歷著“善待媒體”的寬鬆期,媒體更須誠善自律,輿論監督更須科學、理性和厚道,力戒浮躁作風和話語“霸權”。中國需要倡導全社會客觀、正面、科學看待醫院和醫生工作,營造寬鬆信任的輿論環境。相信中國決不會是世界上醫患關係最差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