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4日電/時評界文章:自成為諾獎熱門後,莫言就被國人密切關注,他卻一直保持沉默,但莫言的老家高密政府坐不住了,宣布要在高密籌建大紀念館。(揚子晚報10月13日)
莫言為何一直保持沉默?
莫言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時說,現在網上的評價五花八門,我最近也沒有看。我覺著我肯定是一個中國作家,我的文學是我們中國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個人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覺得我沒有權力代表中國文學。仔細品味這句話,確實如此,不是因為得了獎,就有權力代表中國文學。那麼誰有權力代表中國文學呢?應該是那些有權力的人。長期以來,莫言的文章小說在中國受到很大的爭議,比如,《紅高粱》被張藝謀拍成電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罵得狗血噴頭。至今,也有人念念不忘,恨之入骨。究其根源是醜化了中國人、扭曲了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有那麼多好寫的不寫,偏偏用這些西方人欣賞的魔幻現實主義來寫。這怎麼能夠合符中國人的口味呢?他的作品跟老舍的現實主義作品有很大的差別。魔幻現實主義不是中國的主流文學,所以莫言自己說,我覺得我沒有權力代表中國文學。這是真的、大實話。
對於是否期待獲獎,莫言需要選擇沉默,他說,“沒有太多的期待,因為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渺茫的事情。全世界有那麼多優秀作家,中國也有很多優秀作家,一年只頒一次獎,只頒一個人,我覺得好像排了一個漫長的隊伍一樣。”言下之意是,莫言獲獎不能說明他的創作水準能比全世界的優秀作家更好到哪裡去。偶然得獎,只是幸運而已。莫言在世界面前知道自己渺茫,所以一直保持沉默。在被選擇面前,自己不能主導世界、不能否決別人,不選擇沉默,不一直沉默,還能幹什麼?
莫言曾解釋過他用筆名“莫言”,是因為多年前中國的生活是不正常的,他的父母叫他在外莫說話,否則會招來麻煩。所以,他聽父母的話,牢記“莫言”(Don't speak)。莫言一直保持沉默,就有很大的好處,一是讓世界了解中國,讓別人了解自己,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莫言有一年去西班牙訪問,他在那裡胃出了問題就住院了,住院時西班牙大夫一看病歷,噢,莫言。原來這個大夫看過他的小說。二是讓事實、小說來說話。你不看莫言的小說,就不知道莫言、理解不了莫言。李敬澤說,“任何一個作家,他們的真正的願望,首先是要讓讀自己語言的讀者們所了解、所喜歡。”作為小說家,寫的書,沒人看、沒人懂,這有什麼用!小說是白字黑字,無聲的世界,不虛構成魔幻,在現實中除了選擇沉默還能幹什麼?三是沉默其實就是最好的回答。魯迅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國外的經典說法是,沉默是金。對於有實力的選手,沉默就是有分量的象徵。莫言在沉默中爆發了,此時無聲勝有聲,不戰而屈人之兵。他還用說嗎?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他莫言了。
莫言獲獎之後,選擇沉默,這很聰明,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別人去評價,這就是最成功的智慧。莫言自己不說,全世界都在說,他自己在笑,莫言在大笑,他還能說嗎?所以莫言一直保持沉默,他在等待獲獎之後的鮮花、掌聲、贊譽和獎勵。莫言深知榮譽屬於過去,沉默屬於自己屬於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