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了“城”,卻沒有人到來生活,沒有人來聚焦城市的人氣。那麼,建“城”的目的也就難以達到,新型城鎮化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不僅如此,由於只注重硬件投入,而不重視軟件建設,只注重表面上的漂亮,不重視內在的結合,不僅人進不來,產業也進不來,多數地方都只能依靠負債進行投入。慢慢地,債務包袱就越來越重,配套設施的投入也越來越少,使配套設施更加難以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好不容易引進一個企業、一個項目,也會因為配套設施跟不上而難以生存、難以建設下去,最終被迫離開。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新城”變“空城”,大量新建的商品房沒有人居住,還帶來了另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住房“空置率”的準確性和合理性問題。因為,對一個城市而言,不管是新城還是舊城,只要存在空置房,就會使“空置率”上升,就會影響政府的決策,影響政府對老百姓住房問題的解決。
雖然“新城”變“空城”現象的出現,讓城市的住房“空置率”變高了,似乎城市的住房面積已經足夠對百姓生活起到改善作用了。但是,由於配套設施不全,居民不願住進這樣的“新城”,那麼,改善居民住房條件的目的就難以達到,住房問題就仍然會成為政府的一塊“心病”,最後是大量居民缺乏應有的住房條件,也就形成大量住房空置著,這樣的結果,勢必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所以,旨在為政績、為國內生產總值(GDP)服務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也就變了調、走了形,留下了太多需要擦的屁股。關鍵是,誰來擦這些屁股,何時才能將這些屁股擦乾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建城運動能夠給政績和GDP帶來極大的推動力。因此,幹部的流動也越來越快了。凡是造城能力強的幹部,提拔起來都相當的快。帶來的後果則是,“城”造得越快,留下的“後遺症”也越多,需要擦的屁股也越多。可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一名幹部願意為前任擦屁股。於是,屁股不僅無法擦淨,反而越擦越臟了,政府的債務負擔也越來越重了。
事實上,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多數地方並不需要通過建“新城”來滿足城鎮化發展需要。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核心的問題是改善城市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條件,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如果將建“新城”的資金全部用於改善城市的基礎條件,可能多數城市都不會出現城市配套和服務設施不完善的問題,也不會負債累累。
問題在於,有多少官員願意犧牲個人的利益,去為下一任創造條件呢?毫不客氣地說,要想讓目前的問題得到根本解決,至少要有兩到三任官願意犧牲個人的利益。一些負債較多、問題較多的城市,犧牲的代價還要更大。
於是,一個十分現實而嚴峻的課題就出現了,那就是對政績的考核到底應當採用怎樣的方式。因為,實踐證明,目前以GDP為核心的考核體系,顯然已經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適應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標準,不適應市場經濟規則。要想改變這一切,就必須從頂層開始,對現行考核體系作根本性改變,讓各級政府及其官員能夠回到一切為了“人”的軌道上來,而不是“城”、不是GDP、不是個人政績。否則,“新城”變“空城”的問題還會繼續,需要擦的屁股還會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