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在歐洲債務危機中扮演關鍵角色 |
中評社香港2月10日電/英國《金融時報》2月7日載文《全球市場止震 中國最關鍵?》,摘要如下:
今年伊始的故事似乎很簡單。有關世界經濟復甦的樂觀情緒推動股市上漲;隨著美聯儲(Fed)縮減資產購買規模,普遍預計美國和德國國債收益率將小幅走高。投資者據此調整了頭寸。
但隨後的情節發展出現令人意外和不安的曲折。2014年剛過去5周,市場(尤其是在新興經濟體)再起風波。富時環球指數(FTSE All-World index)累計下跌近5%,而日本的日經225指數(Nikkei 225 index)下跌了13%。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非但沒有上漲,還下降了差不多0.5個百分點——這在一個通常穩定的市場是相當大的變動。
那麼,是什麼地方出了錯?投資者得到許多不同的解釋(這很可能加劇了他們的神經緊張),而央行史無前例的貨幣政策實驗使情節更加撲朔迷離。市場波動顯示,投資者的不確定感急劇上升:不知道這僅僅是一次回調,抑或是下一場金融危機的早期階段。
為了方便讀者梳理頭緒,以下是一份簡短的指南,介紹一些市場思路,以求詮釋形勢為何逆轉,但世界末日未必近在眼前。
反推力
起初,我們看到美聯儲的縮減計劃加劇新興市場的“特殊”困境。阿根廷央行決定停止支持比索,導致這種貨幣的匯率暴跌,在其他發展中經濟體產生衝擊波,尤其是那些最依賴外國資本的經濟體(原因是美聯儲的行動可能擠壓外資流動)。這些問題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們達不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規模,而且局限於少數幾個存在明顯弱點的國家。
但是,投資者情緒受到的負面影響出現蔓延。借用央行的套話,我們看到的是美聯儲近期行動所引發的廣泛“逆向投資組合再平衡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