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樣的未來並非一成不變,儘管這樣的認識可能會導致這樣的結果。中國應該、而且也很可能會緩和其強硬的行為。
但是美國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包容中國的國際利益和渴望,簡言之是通過分享權力,來幫助其緩和姿態。什麼時候、在什麼問題上、以何種方式以及採取怎樣的分寸,都是需要美國政府仔細思量並與中方展開磋商的挑戰性難題。
就中國而言,它需要以行動證明自己並不想尋求軍事衝突。這種戰略靈活性將會有助於實現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
毗鄰中國的海洋和空域是目前最有可能導致誤判或非故意事件從而引發更大範圍衝突的區域。中國對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行為守則的首肯可以讓事情走入正常的方向。當然,實施這些守則可能是艱難的,但這樣的表態將表明中國真誠地試圖避免最壞的情況。
另一種積極的姿態將是澄清其在南中國海的主權聲索針對的是島嶼及相應的專屬經濟區。不採取日益被鄰國視為“炮艦外交”的做法也會有助於安定政治環境。
這一切並不是說中國不應該、也不能夠追求全球影響和尊重,也並不表示中國是亞洲政治環境不斷惡化的唯一責任者。事實上,有很多原因可以找。這僅僅表示中國要想實現其目標,就應該更有耐心。正如鄧小平所建議的,中國應該韜光養晦。
但這需要中美兩國的配合。美國需要深入理解形勢、具有靈活性和包容性。事實上,為了地區和整個世界起見,兩國需要更好地管理互相之間的關係。(作者中國南海研究院客座教授馬克 巴倫西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