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0日電/某大行換匯風波引發了市場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改革進程的擔心。目前人民幣國際化已經發展到什麼地步?在這過程中,對監管機構又提出哪些挑戰?
換匯風波引發人民幣國際化擔憂
近日,某銀行業務被曝繞開外管局監管,利用國外分支機構為投資移民客戶提供大額換匯服務而引起軒然大波。
隨後該銀行回應稱,該“報道與事實有出入,理解上有偏差”。並稱“經向有關監管部門匯報,我行及相關銀行在試點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基礎上,在符合監管原則的前提下,先行先試,於2011年試點推出人民幣跨境轉賬業務,僅限投資移民和海外購房置業兩種用途。截至目前,廣東地區已有多家商業銀行試點開辦此類業務。”
此次換匯風波事件,引發了市場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改革進程的擔心。
按照我國外匯管理規定,每人每年最多換匯五萬美元。而隨著國內投資者去海外置業、投資、求學、購物等需求越來越多,每人每年5萬美元的換匯額度難以滿足。因此逐步放鬆外匯管制,推動人民幣跨境業務發展、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的大方向是較為明確的。
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6月18日在倫敦談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時表示,目前人民幣國際化仍然處於起步階段。但人民幣國際化蘊含著巨大的潛力,其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才剛剛拉起大幕。
田國立介紹稱,2014年4月,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七大支付貨幣,但在全球支付清算的使用份額僅為1.4%;人民幣雖然是全球第九大交易貨幣,但人民幣外匯交易占全球外匯日均交易量的比重僅為2.2%;人民幣雖然正逐步成為部分國家多元化儲備的新選擇,但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依然很小。
人民幣國際化大勢不可逆
從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看,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就是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
據悉,我國從2009年開始試點實施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中規定,國家允許指定的、有條件的企業以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的結算,支持商業銀行為企業提供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服務。人民幣跨境業務也近年來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從2012年底,全國少數地區就開始試點跨境人民幣貸款,但是都有一定的限制條件,如前海地區企業從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借入的貸款總額上限為500億元人民幣,昆山的跨境人民幣借款僅局限於台資企業集團內部。
去年9月,義烏市政府發布《金融改革專項方案》。在全國率先展開個人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試點。
到了12月末,央行關於金融支持上海自貿區實體經濟發展的30條意見中則談到,要探索投融資匯兌便利,著力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
今年初,央行上海總部頒布通知,就人民幣境外借款、雙向人民幣資金池、跨境人民幣集中收付、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等做出了多方面的具體規範。
此次出台的意見,不僅包括許多之前在全國其他地方試點的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措施,如義烏去年在全國率先展開個人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試點可以在自貿區適用,還允許試驗區結合自身特色改革創新,在更高層次上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
分析認為,跨境人民幣擴大使用的這些金融政策在自貿區的正式落地不僅有助於自貿區的企業和個人實現貿易與投資便利化,提升自貿區企業的成長空間,還有利於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提升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