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式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中評社香港8月28日電/近日,亞歷克斯•沃德撰文討論了美中之間發生大國戰爭的可能性。他借用著名國際關系學者羅伯特•吉爾平在《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一書中列出的“三個先決條件”來構建自己的論述。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8月26日發表題為《什麼時候大國戰爭的說法才說得通?》,文章說,吉爾平論點的核心是認為存在一種國際平衡的觀念。這種平衡反映的是全球體系中當前的權力和利益分配狀況,並且是在任何國家都無法通過改變現有體系獲益的時候實現的。
在吉爾平關於國家間發生戰爭或最早開始出現失衡的原因的論述中,至關重要的不只是全球權力分配的衝突,還有一個各國渴望變化的功利性原因。實際上,在美中兩國的語境下,美國將需要作出這樣的判斷,即繼續保持霸權的代價過於高昂——後退一步的好處將勝於繼續充當領袖的代價。另一方面,中國將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破壞全球秩序(顯然是通過與美國的戰爭)會比承受繼續遵從這一秩序的代價來得更加有利。
按經驗判斷,我幾乎看不到兩國得出上述結論的證據。對美國來說,全球領導地位所帶來的好處看來會持續勝過讓盟國搭便車以及不得不充當全球警察的付出。即使在兩極分化極其嚴重的美國政界,大多數專家也繼續支持美國在海外扮演大度和衝鋒在前的角色。
在中國方面,我們所能看到的進行戰爭的功利性動機甚至更少。盡管中國迅速實現了軍事現代化、在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耀武揚威——包括設立防空識別區和對其他國家進行領土“蠶食”——以及提議建立亞洲單獨的地區安全秩序,但北京並不願意承受進行大國戰爭的相關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