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9日-1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 |
中評社香港12月14日電/經濟好了,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了,世界才能更好。基於這樣一種邏輯共識,外界對中國經濟的一舉一動高度關注。12月1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中國高層總結2014年“深化改革元年”得失、指路2015年“深化改革關鍵年”方向的重要會議,外界從中捕捉中國經濟格局的變化信號,預判來年經濟走勢及其對全球的影響。
美國《僑報》12月12日載文《中國經濟一手抓創新 一手控風險》,文章說,“經濟新常態”是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核心詞,“新”意味著變化,與過去的經濟形態有了明顯的不同,“常”意味著這些變化已是趨勢、主流,是未來幾年國家出台經濟政策的決策起點。能否科學把握好這些新常態,決定著中國經濟能否實現提質增效的均衡發展,以及能否持續獲得外界的信心。
一方面,中國該如何把握好“經濟新常態”所帶來的新機遇,發掘出新的經濟潛力。過去一年裡,中國領導人講話提及的高頻詞之一就是“創新”,要激勵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讓中國成為創業大國、創新強國。這是因為,技術、資本、勞動力、市場這些決定經濟發展活力的條件正在發生變化,唯有創新才能激活其中的商機。
互聯網技術對商業模式的改變乃至顛覆,智能技術、自動化技術對勞動力素質的更高要求和對產品的升級更新,個性化消費需求對企業生產策略、競爭策略的調整,人口紅利減弱對企業轉型的促動,就業“新生代”、小微企業所蘊藏的創新敏感度與優勢,海內外資本對綠色低碳產業、新能源產業、新興服務業的偏好……這些因素相互交織、作用,勾畫出一幅熱氣騰騰的現代新經濟圖景。
隨著這樣“清新”的優質經濟形態比重不斷增加,傳統的高耗低效形態逐步壓縮、改造,中國將在創新熱潮中一步步接近“調結構”的目標,並為“更加持續的增長”積蓄力量。
另一方面,中國該如何面對“經濟新常態”下隱藏的老問題,壓產能、去杠杆、擠泡沫,把控住長期伴隨的經濟風險,從而實現“穩增長、促改革”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