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中國股市 |
中評社香港8月7日電/以6月27日,央行宣布定向降准并下調基准利率為起點,中國的救市已經走過了一個多月的歷程。縱觀這一個多月的市場走勢,可謂跌宕起伏——先是連續大跌,國家隊救市力度層層加碼;隨後市場反轉,連續大漲。但好景不長,7月27日滬指狂瀉8.48%,創八年半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滬深兩市近1800股跌停。以此為轉折點,大盤再次走出二次探底的趨勢。從盤面上看更是讓人嘆為觀止,出現了千股漲停、千股跌停、千股停牌等“千股奇觀”。
美國《僑報》8月4日載文《中國股市救市應走出誤區》,文章說,從7.27大跌以來的市場走勢來看,國家救市舉措似乎已遭遇困境——市場信心低迷,股指連續走低。然而,是否就能由此得出救市已經宣告失敗的結論?顯然并非如此,縱觀國內外救市經驗,救市遠非一蹴而就,每一次政府救市都是一場持久戰。
以2008年的美國為例,道瓊斯工業指數在2008年10月下挫到7800點左右,美國政府在危機之下開始救市,五個月之後道指跌到6500點左右,請問這是不是美國救市失敗?當然不是。隨後,道指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逐步恢複到7800點,并一路震蕩上行,6年之後突破18000點大關。
再看日本,次貸危機爆發之後,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從2010年12月開始,日本央行啓動了一項“旨在降低風險溢價與公司借貸成本”的資產購買計劃,主要購買對象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券、國內REITS和ETF等資產。日本央行的救市同樣是一場持久戰,在最初的一年多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股市依然震蕩下行,到2011年底,日本央行在ETF的投資上甚至出現較大虧損。2012年日本股市依然低迷,日本央行的虧損進一步擴大。面對質疑,日本央行頂住壓力,不僅沒有停止購買計劃,反而加速購買,從平均170億的單日購買額度上升到約350億。2012年日本央行單日購買額度最高接近400億日元。日本央行的救市舉措一直持續至今,日本股市不僅走出了次貸危機後的低迷徘徊,更是大幅上漲超過了2007年的前期高點。截至2015年8月3日,日經225指數報收20548點,比日本央行啓動ETF購買計劃時的10309點幾乎翻了一倍。
最後再來看一下香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1998年香港政府為維護港元,打擊惡意做空套利行為,變“積極不幹預”經濟政策為一系列在股票和期貨市場上主動做多的應對措施。香港救市是十分難得的一場完美救市風暴,自港府出手之後市場迅速由跌轉升。但不容忽視的是,香港的救市舉措也持續了四年之久,到2002年恒生指數相比救市之初實現翻倍之後方才有序退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