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日,法國巴黎勒布爾熱,2015年巴黎聯合國氣候大會准備工作進行中,第二十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將於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召開。 |
中評社香港11月30日電/盡管剛剛經歷了恐怖襲擊,但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仍如期在巴黎拉開大幕。從法國方面發布的消息看,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內的150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將在大會首日出席會議,而參加會議的代表團多達195個,全球近2000個非政府組織也將赴會。
法國《歐洲時報》11月30日載文《巴黎氣候大會:中國將發揮橋梁作用》,文章說,氣候大會有如此陣容還是首次,這無疑體現了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以及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挑戰的政治意願,也傳遞出希望與信心。而此次大會之所以備受關注,還在於氣候談判的模式發生了很大轉變——過去的強制性減排被“國家自主貢獻”取代,這讓各國有了更多自主權和靈活性,談判的壓力也減少了,參與度自然提高了。
根據媒體的報道,涵蓋全球95%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80多個國家,已經公布了各自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目標和承諾。這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兩個碳排放國家——中國和美國。大國的加入以及大國之間展示出的合作意願,亦成為本次大會的主要推動力。正因為此,不少輿論認為,這次在巴黎召開的氣候大會值得期待。
當然,氣候變化談判向來以“艱苦異常”著稱,在看到此次氣候大會向好一面的同時,也應看到有很多分歧仍然根深蒂固。
首先,氣候變化談判的三大力量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彼此鬥爭的焦點仍集中在歷史責任、資金與技術轉讓之上。以法德英為代表的歐盟,將自己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者,實際上也處於領先地位,雖強調美國承擔減排責任,但金融危機後其談判態度略有變化,尤其在資金和技術轉讓問題上缺乏誠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立場類似,中期減排目標低,且以發展中國家參與減排為前提;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認為,考慮到對全球變暖的歷史責任和各國能力,發達國家應帶頭減排,并且給予發展中國家資金、技術支持。
其次,雖然“國家自主貢獻”成為新的主流,但各力量之間對如何解讀“貢獻”仍有分歧。歐盟希望將“貢獻”轉化為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承諾,強調可量化的減排目標,淡化其他要素;美國等對將“貢獻”轉化為有法律約束力有所保留,但支持以“貢獻”規定各方的減排責任;發展中國家則主張“貢獻”應全面涵蓋減緩、適應、資金、技術等要素,發達國家應履行資金和技術方面的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