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國家庭開始質疑國內的體制,并到國外尋找選擇。
針對這種情況,北京向高等教育注入大量資金,試圖使國內的體制具備全球競爭力。政府還對一些幫助學生准備留學的國際項目加強了管控。
在中國,高等教育機構自2000年以來迅猛增長,到2014年底達到2529所,這是政府為培養高技能勞動大軍采取的部分行動。去年夏天約有750萬大學畢業生,幾乎是2000年的8倍。
中國成功創建了不少在全球數得上的大學,但政府開支向優秀學校嚴重傾斜,導致其他學校經費不足。
西南一所大學最近成為新聞熱點。貴州大學的負責人說,該大學63年來累計從中央財政得到的錢還抵不過浙江大學3個月得到的。
北大教授陳平原說:“這就像中國和奧運會。金牌數上升了,但是國民的身體素質并沒有跟著提升。體育的目標不是獎牌,而是提高整體的國民健康水平。教育也應該如此。”
學生們尤其對高考感到失望。與考量學生閱讀、數學和寫作能力的SAT不同,高考更依賴對中國歷史和文化事實的記憶。
盡管高考存在諸多問題,但很多中國人認為,面對這麼多考生,這是唯一公平的方式。從理論上講,高考消除了招生官員的主觀判斷,他們的判斷可能會受到金錢和關系的影響。
但批評者說,地區間的不公平壓過了這些好處:北京和上海等地的考生在高考中享有優勢。這些城市有最好的學校,而且給本地考生的錄取名額更多。
中國的中產階級越來越多地選擇送孩子出國。參加高考的學生人數在2008年達到頂峰,為1050萬。去年,這個數字為940萬。
同一時期,留美的中國學生人數增加了兩倍以上,在2014至2015學年達到30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