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家長為何集體患有“教育焦慮”?
http://www.CRNTT.com   2019-01-18 14:31:24


資料圖:在上海市一民辦小學門口,小朋友和家長參加完招生面談,走出學校。(新華社)
  中評社香港1月18日電/近日,一篇關於美國家長逼娃成才的自媒體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裡熱傳,很多中國家長讀完後心有戚戚焉:看,美國人也和我們一樣!孩子不逼不成才,沒有課外“惡補”,哪有孩子的脫穎而出。種種“雞娃”的行為由於得到了大洋彼岸同胞的背書,顯得更加理直氣壯,邁向寒假補習班的步伐也越發堅定有力。

  美國《僑報》1月17日載文《中國家長為何集體患有“教育焦慮”?》,文章說,朋友圈“爆款”向來是反映集體情緒的一面鏡子。盤點這一兩年被熱傳的文章,相當大一部分都跟“教育焦慮”有關。從“清華北大畢業還買不起北京學區房”到幼升小屢曝“神童簡歷”——6歲的孩子識字上千、能看《哈利波特》英文原著、懂核反應堆、學過微積分,從3萬塊撑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到海澱黃莊瘋狂的課外班,一次次刺激著家長脆弱的神經。與其責備這些自媒體為了衝流量而販賣焦慮,不如正視現實:焦慮一直都在,所以才會被屢屢戳中。

  中國家長為何如此焦慮?首先,焦慮源於認識盲區。對4億多中國家庭來說,教育是家裡的頭等大事,說是舉國重教也并不為過。但是孩子的教育應該如何抓起?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是適合自家孩子的?對於這些問題,很多家長欠缺深入思考。有認識盲區,就容易從衆,既然身邊的孩子都在上各種學習班,那我也得上,不上就落後了。在這裡不得不提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綫上”這句中國教育最著名的slogan,被其綁架和裹挾的家長何止千千萬。由於誰也不知道起跑綫的確切位置,因此搶跑時間一再提前,3歲學英語、4歲彈鋼琴已經成了很多中國孩子的“標配”,似乎孩子一旦錯過這個時間點,就再也不可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彈一手漂亮的鋼琴。

  其次,焦慮源於應試教育的殘酷。教育體制改革一直未停步,近些年來教育部門積極為中小學生“減負”,但是高考“指揮棒”不變,“試卷論英雄”的模式不改,這些舉措就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比如,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學校越來越鬆,家長越來越瘋”;奧數班被取締、杯賽被叫停後,過段時間會換個名頭重出江湖,這是因為家長的需求還在,且相當旺盛。從長期來看,雖然高考被詬病無數,但結合中國國情,它仍然是最公平、最公正、最公開的人才選拔制度。在可見的未來,高考有望不斷改進,但很難被徹底替代。而家長因應試教育而滋生的焦慮,短時間內很難平息。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