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關於強省會,西部城事談得比較多。不過不管是成都代管簡陽,還是濟南吞並萊蕪,更多都是從利好方面看,比如首位度的提高,資源調動能力的抬升等等。
事實上,通過行政區劃調整來做大省會,也有不小的成本和代價。
很多人沒注意到的是,2018年年底成都的十三五規劃有過修編,對8項2020年的目標數據進行了調整,其中有兩點提到: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簡陽納入成都後,農業人口增加,且簡陽為人口淨流出區域,原制定的“城鎮化率”目標完成存在難度。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建議將目標值降低為“74”。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簡陽納入成都後,增加了戶籍為農業人口的比重……綜合考慮逆城鎮化現象、住房限購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建議將目標值降低為“64”。
城鎮化率是評價城市的一個重要指標。成都代管簡陽,在吸收其人口和經濟總量後,城鎮化率將不可避免地被拉低。這就是區劃調整的成本,而且還不止於此。
01 代管簡陽,就要消化百萬農業人口
按照代管簡陽前的未修編目標,成都的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在2020年要分別達到77%和70%,調整後的目標為74%和64%,調整幅度不小。
這是因為簡陽的農業人口比例相當大。以代管的前一年也即2015年的數據為例,149萬戶籍人口中,非農業人口只有29萬,農業人口高達120萬左右,城鎮化率只有41.61%。
再來看當時的成都。農村人口399.0萬,不到城鎮人口的一半,城鎮化率達71.47%。
成都代管簡陽,意味著要消化後者上百萬的農村人口。同時,雖然成都經濟總量提升,相應的人均GDP也要被拉低:2015年簡陽人均是38259元,成都是74273元,倍差接近2。
這裡提人均GDP,是因為它是衡量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成都此次修編的指標中,恰恰好也將人均GDP作為新增指標列入。
濟南吞並萊蕪,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萊蕪是山東人口最少、GDP最小的地級市,2017年的人均GDP是65122元;同時期的濟南則是98967元,二者的差距同樣不小。
將萊蕪納入麾下,論總量數據,各項都會有亮眼的增長,但論人均幾乎都會被拉低。這倒也符合行政區劃調整背後的實力格局。
知乎網友Nicesor提過一個段子:呼和浩特市的女方,嫌棄異地戀的男友在萊蕪這種小城市上班,最終選擇分手。不過後來兩人和好了——並入濟南後,萊蕪和呼和浩特一樣,進入了省會的版圖,成了大城市。
的確,一般代管、吞並中的主動方,經濟實力往往更加雄厚,如成都、合肥以及濟南;被吞並者則處於發展相對凹陷的地帶。區劃調整的另一層意義,也是借此拉一把“後進生”。
比起指標被拉低,更麻煩的問題還是在於產業整合。像簡陽有上百萬的農業人口,如何向二三產業轉移就是個大問題。
另外像萊蕪,是典型的以鋼城著稱的傳統工業城市,主要工業產品是鐵礦石、粗鋼等,放在東部來看,這種產業結構已相當過時。隨著區劃調整,轉型的壓力自然也落到了濟南頭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