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7日電/內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消費是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近期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和《“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系統謀劃了全面促進消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這些安排部署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為全面促進消費恢復和高質量增長提供了指引。
把握新趨勢新特徵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蘊文章介紹,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近年來,在多方面因素影響下,中國消費呈現出一系列新趨勢新特徵。
居民消費向發展型、品質型消費優化升級。雖然新冠疫情對消費形成衝擊,導致居民消費結構短期出現波動,但總體上看,居民消費向發展型、品質型消費優化升級的趨勢並未改變。恩格爾系數在短暫抬高後重回下降通道,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逐步提高,2021年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為44.2%。升級類消費需求持續釋放,在大宗商品消費和文化健康娛樂等服務消費領域,高品質、多樣化、多元化消費需求特徵都更加明顯。
新型消費蓬勃發展,帶動力日益增強。以網絡購物、“互聯網+服務”、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形式的新型消費持續增長,成為帶動內需擴大的新動能。中國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4.4%,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占網民整體的80%。2022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3.79萬億元,同比增長4%。“互聯網+服務”等線上服務消費成為消費恢復性增長的新空間,雲旅遊、雲看展等成為休閑娛樂消費新時尚。新型消費發展帶來了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牽引帶動了新型基礎設施、商貿流通設施網絡、智能化升級改造等領域投資快速增長。
國貨消費興起,綠色消費呈普及化發展態勢。消費者的國貨品牌消費意識明顯增強,中國製造、中國品牌和消費增長的協同水平持續提高。綠色消費理念推動綠色生活方式發展,吃穿住用行等領域分層次、多樣性綠色消費需求正在逐步形成。綠色商品在二三線及以下城市市場銷售增長較快,綠色消費下沉特徵更趨明顯。
促進消費高質量增長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消費高質量增長不僅體現為規模上的擴大,而且更加突出消費質量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強調具有更高的增長效率。有研究顯示,到2035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將顯著擴大,規模將超過7億人,這將有力推動消費擴容提質,支撐強大國內市場持續發展。
消費擴容提質尚存制約因素
文章分析,從發展前景看,中國消費市場還將不斷成長壯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還將進一步增強。但同時也要看到,推動消費全面恢復和高質量增長,仍面臨制約。
一方面,國內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對更好滿足消費需求形成制約。近年來,國內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有了顯著提升,但相對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一定差距,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新興服務和中高端產品供給還不能很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這些使部分消費意願難以轉化為實際消費。供給體系尚未與需求體系形成高效匹配關係,這既有生產主體創新意識不足、響應需求不及時的原因,也有部分監管規範相對滯後、一些領域准入門檻較高等限制了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消費模式發展的原因,這些都需得到有效解決。
另一方面,消費安全性、及時性、便利性不足,對更好釋放消費潛力形成制約。當前,消費品質量標準不完善、國內標準低於國際標準的情況仍然存在,特別是旅遊、養老、家政等服務領域的標準體系需加快健全。產品和服務質量監督管理制度、市場秩序監管制度等還不完善。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維權難、難維權等問題在一些領域仍較突出。從生產到消費、供給到需求的“最先一公里”“最後一公里”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導致消費的安全性、及時性和便利性難以得到有效滿足,抑制了消費潛力釋放和消費者福利提升。
此外,消費信心和消費意願還需要一段時間恢復。前期受疫情影響,消費信心和消費意願短期走弱。2022年,消費者信心指數和消費意願總體上在低位徘徊。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各地發放消費券等一系列促消費舉措落地,中國消費市場迎來“開門紅”。關於2023年春節消費,有數據顯示,1月21日至26日,生活服務業日均消費規模同比2019年春節增長66%,顯示出消費信心開始回升。但客觀地看,消費意願重新達到較高水平仍然需要一個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