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6日電/近日,一則“中國經濟南北差距首次出現收窄跡象”的報導,引發各方廣泛關注。該報導援引某研究機構報告稱,當前中國區域經濟呈現出經濟比重“北升南降”、經濟增速“西快東慢”的特徵,2022年山西、內蒙古等北方資源品大省受益於大宗商品上漲和開採增加等因素,北方省份GDP的全國占比從35.2%上升至35.4%,扭轉了近十年來持續下降的態勢。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顧陽評論文章表示,從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看,上述指標的積極變化無疑是令人期待的,但綜合分析看,這種態勢能否保持下去,仍有待觀察。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自然資源禀賦差別大,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區域發展存在明顯的地區差別,特別是一段時期以來,南、北方地區在經濟規模、增速等指標上的差距不減反增,這顯然與中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初衷有所背離。
文章指出,區域協調發展,關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的問題,黨的十九大首次把區域協調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二十大就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作出了明確部署,為中國現代化新征程上的區域發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十年來,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穩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四大區域板塊戰略進一步完善。從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濱,從雪域高原到東部沿海,中國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持續增強,國土空間布局更優、主體功能更突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正加快形成。
當前,中國經濟步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這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將新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協調發展的全過程、全領域,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加快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更高質量的區域經濟發展,仍將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
文章提出,推進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要堅持從全局謀劃區域、以區域服務全局。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形成相對平衡,這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應客觀認識地區發展的差距,不能簡單地對各地區域發展水平搞“一刀切”,要根據各地區實際條件,因地制宜、優勢互補,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要科學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空間治理,在不斷增強區域發展動力的基礎上縮小差距,提高落後地區自身發展能力,逐步解決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形成高質量的區域發展布局。
推進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要著力構建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區域協調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發展不協調還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對此,要按照黨中央對於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部署和要求,立足於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從區域戰略統籌、全國統一大市場、區域合作互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持續發力,通過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各類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高效聚集。
文章最後說,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實現過一國範圍內的絕對均衡增長,區域協調發展既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照搬,也不能搞所謂的平均主義。對於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而言,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需要更加注重發展機會公平、更加注重資源配置均衡,努力探索一條符合自身實際又兼具質量與效率的“中國式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