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8日,湖北省武漢市遭遇持續大暴雨,城市道路積水嚴重,交通幾乎癱瘓,如同“澤國”;2013年7月18日,雲南省昆明市持續大到暴雨,包括盤龍江在內多條河流暴漲,無法行洪,導致全市多個地方內澇;2015年6月2日,江蘇省南京市暴雨如注,雨量最大時1小時相當於全城倒下3.3億噸水,當日南京市內澇嚴重,多處道路、隧道積水,水深及人腰。
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則從宏觀上揭示著問題的嚴重性。
住建部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5年,全國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其中六分之一單次內澇淹水時間超過12小時,淹水深度超過半米。
水利部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6年,我國平均每年有超過180座城市進水受淹或發生內澇。
2017年,國務院還確定近年來內澇災害嚴重、社會關注度高的60個城市名單,要求這些城市抓緊編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澇補短板實施方案。
在這份名單中,安徽上榜城市數量最多,達到14個,包括合肥、蚌埠、淮南等;湖北居次,有10個城市上榜,包括武漢、黃石、荊門等;湖南有9個城市上榜,包括長沙、益陽、常德等。
究其原因,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水利學報》主編程曉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城市建設“先地上,後地下”,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尤其是排水系統欠賬太多,一旦遭遇暴雨等極端天氣,容易出現城市內澇。
程曉陶認為,“目前,整個內澇防治體系與現代化的城市發展需求不匹配”,城市缺少現代化內澇防治體系,不僅是管網建設不足,包括蓄、滯、分、淨、滲、調與河湖水系整治等綜合性手段也缺乏配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