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在介紹《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出台緣由時說:“城鎮排澇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暴雨內澇災害頻發。一些地方對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缺乏整體規劃,‘重地上、輕地下’,重應急處置、輕平時預防,建設不配套,標準偏低,硬化地面與透水地面比例失衡,城鎮排澇能力建設滯後於城鎮規模的快速擴張。”
《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明確規定,易發生內澇的城市、鎮,還應當編制城鎮內澇防治專項規劃,並納入本行政區域的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
一個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施行至今已經5年有餘,為何多個城市還是年年內澇?
在程曉陶看來,首先要明確的是,治理城市內澇問題不是在短期之內可以解決的,是持久戰,不是速決戰,也不是高成本的治災投入可以迅速扭轉的。
“世界經驗表明,人口城鎮化水平要達到70%以上才進入相對平衡狀態。所以我國未來(城市)內澇的壓力還會加大。”程曉陶說。
1998年年末,我國人口城鎮化水平為30%;2018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為59.58%,距離70%人口城鎮化水平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程曉陶認為,年年治理年年內澇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和《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沒有得到嚴格執行,尤其是一些城市並沒有依法編制城鎮內澇防治專項規劃並嚴格落實。
中國政法大學應急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林鴻潮告訴記者,目前,包括《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和相關規範性文件在內,為城市政府治理內澇提供了足夠的法律依據,不能說城市政府治理內澇的法律制度供給不足,關鍵在於落實不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