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這文化應是廣大地域與長遠歷史所孕育的。
換言之﹐這文化應具廣博性與深厚性。這個文化的條件具有兩層意義。其一﹑這文化由廣大地域與長遠歷史所孕育﹐因此基本上具“驗證性”。這絕不表示這文化處處都是好的﹐甚至有長遠留下來的極不合理的壞東西﹐然而文化的總體與基本精神應是合理可行的﹐不然早就被淘汰了。當然﹐對未來的社會﹐歷史的遺留需要經過理性的檢驗方能定其好壞。其二﹐如此孕育的文化﹐必具較大的生命力與涵蓋力﹐在未來的人類社會﹐在文化的較量中﹐必具有較其他文化更大的繼續發揚光大的可能性。
世界上的歐洲文化﹑印度文化﹑回教文化與中國文化中﹐那個文化最具有這三個文化的條件﹖歐洲文化的源頭希臘羅馬文化﹐尤其希臘文化﹐具有極高哲學性及理性精神﹐但後來千年的基督教的中古黑暗時代﹐教會既給歐洲保存了古代文化﹐又加入強烈的擴張﹑排他的一神論文化。文藝復與及產業革命後的歐洲文明﹐同時發展了理性與擴張排他的兩重性﹐民主政治及科學就是理性方面好的文化﹔但倫理方面主要是基督教﹐筆者以為有所不足。印度文化以印度教為基本﹐強調種性階級之不平等及輪回觀念﹐嚮往于來生﹐現實社會之不合理及虛偽處卻比比皆是﹐筆者以為印度文化實難能成世界之文化之領導﹐其四千年歷史亦證明其文化是消極而缺少動力。回教文化近年有復興之勢﹐然而其整個社會倫理及哲學思想完全建立在嚴格的“可蘭經”教條上﹐作為回教世界團結的號召則可﹐作為文化的力量去影響別的文化則恐難行。中國文化具有五千年不斷的歷史﹐哲學思想是以儒家的“人本主義”及“王道”和“大同思想”為主﹐倫理上以“修﹑齊﹑治﹑平”為理想﹐具有很高的理性精神與實踐精神。產業革命後歐洲文明的“科學”與“民主”﹐中國近代經由艱苦努力﹐可以說已經會逐步趕上來了。中國文化長遠﹑廣大﹐具有包容性與人文主義的合理性﹐應該最可能是未來世界文化的主流。
中華民族應以中國文化的繼承人引為光榮﹐團結在中國文化之下﹐吸收其他文化的優良成份﹐去除固有文化中不良成份而開創更光輝的中國文化﹐並以之貢獻於未來的世界﹐以做為中國人之理想﹐此可稱為“中國的文化民族義”。
四﹑中國文化民族主義的基本內涵
以過去歷史為基礎﹐著眼於未來二十一世紀廣大的世界舞台﹐和平的中國文化民族主義應該是團結中國人﹐重開中國盛世的重要理想與理論﹐並且進可貢獻於世界和平與世界文明的張本。中國有此﹐則可開創偉大的新的時代﹔中國如不能發揮於此﹐則可能喪失冷戰後的世界格局給中國帶來的契機。經濟建設是中國開創局面所必須的物質條件﹐但它不是可以團結中華民族﹐進而貢獻世界的精神力量。人類是需要精神力量與理論去開創新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