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講話中也再次闡述了對台的一貫方針與政策:即堅持鄧小平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堅持江澤民的“八項主張”,這些方針在港澳成功地實踐,顯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也完全適用於台灣。同時也堅持了他自己在執政初期提出的“四不主張”,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决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决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决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行動决不妥協”,從而“牢牢把握兩岸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爲兩岸同胞謀福祉,爲台灣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在闡述一貫的原則立場基礎上,胡錦濤也提出了一些新見解與新主張,即我們願意和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台灣任何政黨,進行對話與談判;什麽問題都可以談,包括台灣民衆關心的一切議題。我們再次呼籲首先“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這裏提到的“兩岸和平發展框架”是首次表達的新主張。這一主張也是回應台灣朝野和國際社會曾提出過的這方面建議,如“終戰協議”、“和平條約”、“中程協議”等;台灣當局2004年也曾提出“兩岸簽署和平穩定互動架構協議說”,這些建議都有一定積極成分,我們願作積極回應,幷致力達成框架協議,以有效穩定兩岸關係。
兩岸“命運共同體”VS台灣“生命共同體”
另一個新見解即是闡述了“十三億大陸同胞和兩千三百萬台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這是胡錦濤在他以往對兩岸關係闡述的基礎上一個新的發展。過去他曾提出過“共同家園”論,這次他更强調“中國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兩岸同胞理應携手維護好、建設好我們的共同家園”,幷把這種關係提升爲兩岸“命運共同體”關係。這是對兩岸關係認識的深化。
這些年來,台灣領導人不斷地鼓吹“台灣意識”,幷把“台灣意識”提升爲“愛台意識”、企圖塑造狹隘的“台灣主體意識”,片面强調台灣才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以抗拒與排斥“中國意識”,企圖割斷與中國的關係,爲“台獨”製造輿論。針對這種“去中國化”行徑,胡錦濤指出兩岸才真正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崛起與發展離不了台灣,台灣也離不了大陸,我們之間關係是一榮皆榮與一枯皆枯的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關係,過去是這樣,今後更是這樣。分裂只會給兩岸帶來苦難,兩岸之間不應成爲對立對抗的關係,過去歷史給我們帶來了今日的不幸,今日我們應走出這歷史的悲情,共同去迎接與創造美好的明天!
這些年來台灣民衆的認同發生了很大的混亂,從表面看認同統一與自認中國人比例大幅下降,但這幷不是真實反映他們的認同。台灣同胞的不幸經歷,使他們對祖國的認同從日據時代的遙遠的“原鄉”意識;到兩蔣時代强化中國意識,但台灣同胞幷不真正瞭解祖國,當時國民黨把自己作爲中國的化身,於是台灣同胞對國民黨的不滿也變成了對中國不滿與疏離,加上兩蔣時代的反共教育讓台灣民衆“恐共”與“恐中”;到了李登輝與陳水扁時代,他們大力的“去中國化”教育,讓台胞對祖國與統一等問題認識更爲模糊,可以說他們從來沒有真正認識過什麽是一個中國和爲什麽要統一。只是這二十年的兩岸交流與交往讓一小部分人開始瞭解祖國,幷以做中國人爲傲。所以,兩岸關係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要讓台灣同胞混亂的認同得以澄清,建立起“建設共同家園”觀念,樹立起“命運共同體”觀念。
發展兩岸關係的具體舉措
有鑒於此,胡錦濤重申了他對台“三個凡是”之說,即“凡是對台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我們“將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台灣同胞的正當權益,支持海峽兩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區域經濟發展”;同時要“加强交往”,“推動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這一切措施不是對台灣同胞的恩賜與施捨,而是改變台灣同胞認同混亂的需要,也是統一大業的需要。只要我們堅持政治上求同存異、經濟上加强三通、感情上堅持交流交往,輔之以對話與談判,兩岸關係必然會走向正常與健康,這也是《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我們應盡的義務。
因爲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兩岸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個中國又是我們的“共同家園”。因此任何一方都不應單方面改變這種現狀,任何一方都無權使用看來是民主的方式——“公投”來單方面改變兩岸現狀,“任何涉及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解决”,否則就有違平等的原則,也不符合民主的精神。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台灣從祖國分割出去”。今日之中國已不是滿清晚期的舊中國了,要十三億中國人吞下分裂中國的苦果是决不可能的。“台獨”訴求正如李登輝坦承的只是部分政客用來騙取台灣人民選票的一個“假命題”,是决不可能實現的,“兩岸同胞要共同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
胡錦濤總書記代表這一代共産黨人的兩岸觀,必將對未來五年兩岸關係良性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讓我們爲開創兩岸關係的新局面,爲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而共同奮鬥吧!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7年11月號,總第119期) |